阿里山鄉 

 

阿里山鄉原名吳鳳鄉,原是為紀念康熙末年阿里山通事吳鳳而以其名命之。後因鄉民有感於「吳鳳成仁事件」與史實不符,乃於民國70年改稱為『阿里山鄉』沿用至今。

阿里山鄉是鄒族的大本營,最早到此的鄒族早在約3,0004,000年前已抵達台灣這個美麗的小島。鄒族相信族人都是由鄒的天神HAMO創造人間事物。流傳早在傳說中的大洪水之前,鄒族人已活躍在嘉南平原一帶,千百年來的輾轉遷徙,最後定居於現今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溪、濁水溪上游流域。鄒族,這一支人口約五千多人的高山族群,長年活躍在翠鬱的綠色森林裡,在林間創造獨特的生活哲學。他們的傳說、祭儀、歌舞不斷的延續薪傳著古老部落文化,族人發出來的那股內在性格,至今依然遺世獨立地在阿里山迴盪著。

鄒族的部落文化,孕育阿里山的山林溪谷,兩者彼此相依,而鄒的文化,長年像日出灑下的萬丈光芒照耀著阿里山大地!  

阿里山鄉,是鄒族的世居地。有七個鄒族村落,在鄒族的社群制度裡,則是分屬達邦、特富野二個大社。鄒族本體的族群文化,串起了部落之間密切的互動,小社們以大社為中心,每逢歲時祭儀,往往全族動員共襄盛舉。而每個部落各有特色,山美達娜伊谷的魚、茶山的涼亭、樂野的楓樹、來吉的塔山……彷彿在阿里山的每個峰迴路轉處,此起彼落地眾聲合唱著祖先傳下的歌。

另一方面,從日治時期為了運木材而開闢的阿里山鐵路,則串起了沿途的自然風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設置,更集日出、雲海、晚霞、森林、櫻花……等等景觀於一身。到阿里山看日出雲海,是許多人的旅遊清單上絕對不可遺漏的項目;而每年花季,櫻花怒放的絕美盛事,也總是引來攜家帶眷的人潮。阿里山的風景,廣受青睞,在各種風景畫刊、攝影作品中,總是有阿里山的身姿。「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座阿里山!」從阿里山鄉民、嘉義人,到台灣人,喊起來總都帶著點引以為傲的心情。

阿里山鄉的面積佔嘉義縣的五分之一,全境大部分屬於阿里山脈,只有東部小塊屬於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以塔塔加鞍部與玉山相接,是玉山的支系,由太武尖山、大塔山、祝山、石水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是曾文溪、八掌溪、阿里山溪這三大河流的發源地。

阿里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轄下擁有50多條的步道,在阿里山鄉內就佔了一半,而這些步道又散佈在各個部落間,短又不會太累又各有特色的步道,足得讓遊客花多次又多天數的時間一一品嚐。

詳細行程(103/02/21-23 & 105/11/26補點)

(達邦村)

達邦部落:是鄒族部落的文化中心(阿里山公路至石棹/右轉169縣道 (達邦公路)/34K處即是。)原是阿里鄉行政中心,現在仍是鄒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包含有達邦及特富野二大社。村內尚保有庫巴(kuba,男人集會所)、家屋,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標,鄒族的重大祭典也多在此舉行。原是阿里山公所駐地(現已遷到樂野村),原地改建為圖書館、 阿管處遊客服務中心、鄒族文物館。 假日前來還設有假日市集,提供當地美食及當季蔬菓。(按:往達邦自嘉義火車站前有公車前往,唯169線若有中斷,可於石槕續走阿里山公路到台18線76.3K十字路公車站處右下續行10公里的產業道路經巴沙娜、特富野部落抵達/另一條小車產業道路是於台18線61K加油站處下經優遊吧斯鄒族文化園區、走日月賀部落產業道路13K後上接169線41K處)。

每年8-10月來可看到達邦地區居民曝晒野生愛玉子的攤位

(愛玉子先去皮曝晒)

(翻轉就看見裏面可揉成愛玉凍的種子了)

日警官宿舍:是棟日式建築,造型相當典雅,採用當地檜木興建。據說:日治時期,鄒族人和日本的關係相當良好,鄒族人稱日人為「maya」,達邦地區是日本人最早設立「番童教育所」的原住民部落,是鄒族現代教育的濫觴。遊客中心就是當時的日警官舍,這也是全台唯一位在原住民地區的「別館」,用來招待前來視察的高階官員。光復後曾為鄉長官邸,數年前重新整修,現僅外部開放參觀(內部作為替代役宿舍不開放)。

二二八紀念碑;位於達邦部落中心。碑上題文略以『民國36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本以為從此可以過安居樂業的日子,沒想到在中國戰敗的國民黨軍隊,逃到台灣,蔣中正先派貪污無能的陳儀前來,搞得民不聊生、怨生載道,比日據時期還苦,後來因取締私煙事件陳情遭部隊用機槍掃射而演變為台灣人全島群起抗暴的二二八事件,後來因陳儀不實的報告,蔣中正更從中國派重兵到台灣,開始一連串的全島武力恐佈大屠殺及清郷,造成台灣菁英及無辜人民死傷無數,台灣人開始聲寂於白色專制統制,直至台灣人選出的陳水扁總統始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難家屬認罪賠償,並在各地興建二二八紀念碑以為紀念。並祈台灣人永不再受相同的迫害。』

祭屋:位於庫巴附近,鄒族每個家庭都有一間小祭屋,現僅存一間供遊客參觀,每年7月小米收成後,總要以小米祭「小米神」之用。

鳥占亭步道:位於達邦國小左側(169/33.8K),步道全長一公里,落差不到100M,有杉木林景觀,全程拾階而上,最高點有涼亭一座,下接產業道路可右轉不到20公尺即是鳥占亭(相傳鄒族曾有位勇士,死後化身為鳥,族人要外出打獵總是要它占卜以知吉凶。)

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位於達邦村21號(達邦國小旁/169線34K處),一、二層寬廣樓層內設有阿里山達邦遊客中心服務台、視聽中心、鄒族文物及編織成品等資料,是深入認識鄒族文化最主要的一個據點

Mayasvi是鄒族非常神聖莊嚴 且對外開放的儀式「戰祭」(按:另有二祭,分別為播種祭,新年肇始在自家小米田之祭禮。另一為禾滅雅雅祭,每年小米成熟時於氐族祭屋辦理。),主要是「紀念過去的戰爭,也為祝禱將來所有不可避免的勝利」。其對象是諸神的最高天神HAMO、掌管軍事的軍神iafafejoi和掌管生命的司命神bosonfihi,甚至包括被獵人頭的靈hitsu,所以此儀式亦有「邀魂以安魂的意義」。儀式中有非常多的禁忌,是不同於一般的活動,正典後的歌舞祭則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一同娛樂。而現今mayasvi『戰祭』儀式過程已大為簡化,僅保留下簡單的「迎神祭」、「團結祭」、「送神祭」、「路祭」、「家祭」、象徵性的「敵首祭」及「成年禮」,每年2~3月間於達邦、特富野兩大社的KUBA(男子集會所)分次舉行。

相片由阿管處羅技正受邀參與活動時所照

 

鬼湖:位於於16939.2K三叉路口處,路口有<七彩琉璃 莊園>標誌牌,取左小上即可抵園區,鬼湖位於服務中心左下方,有環湖步道,繞一圈約十分鐘。鬼湖並無鬼怪,而是此湖生態很好,每到深夜可聽到各種動物、蛙類大鳴放,再加上週遭的大樹影而讓當地人取名「鬼湖」。園區其實也是一座設備算好的露營區,水電齊全,營地平坦,還提供熱水浴及洗手間,是來達邦村旅遊住宿的另一選擇(露營設施及膳食自備),服務電話:0919-64033

場本部

營地(可帶電線、電燈)

鬼湖(湖內有成群的鯉魚、台灣鯛等淡水魚)

受不了露營區:位於於16933.5K三叉路口處,左上往鳥占亭的產業道路約4.5K處,也是露營者的另一選擇處,電話:0934-016033。

特富野步道:位於達邦牌樓處左下不到150公尺涼亭處(往特富野方向),全長1100公尺,自吊橋過後上坡不久區分二路線,一條循山稜線至頂端涼亭後往下至特富野部落,一條往下過公路下經樟木群再上接特富野部落,最好的走法就是O型一圈,山水線都顧到了,步行也僅需一個多小時就夠了。中間點可順便於特富野參觀庫巴(男人聚會所)

達邦吊橋:位於特富野步道之始(達邦牌樓處),橫跨伊斯基安那溪,『伊斯基』鄒語的意思為雄 鷹,而全名意涵即是熊鷹補獵山羌的地方,這裡蘊藏著鄒族神奇的傳說。鮮明的紅、藍、黑相間的色彩,在蒼翠的山林間格外顯的亮眼。在橋墩上的浮雕刻畫有穿山甲、老鷹、蛇、山豬…等動物。

林志玲神木群:位於阿里山鄉特富野 部落,登山口位於特富野古道,共有四棵800年以上的紅檜巨木,其中的第一號神木因外表細長,枝葉茂盛、表皮竭色透紅而,而被山友稱之「志玲神木」。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志玲神木行程]。

白雪村:是一座被遺忘的村落,雖沒有白雪公主與七矮人,但已掀起一股探訪潮,還有駐點恊作提供餐宿。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白雪村行程]。

霞山:位於阿里山鄉特富野 部落,海拔2,400公尺,山頂有顆編號1688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與一顆山字森林三角點基石。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霞山行程]。

 

(里佳村)

藍色部落:里佳部落是相當深山的部落(達邦村再循169線進入 至50K處),像是個遺世之村,因此,這裡保有自然原始的風貌及熱情和善的鄒族居民,而打招呼就是最好的交流。寧靜、純樸、生態豐富,有風流洞步道、賞楓步道及巨石板步道,可充分享受森林浴的世外桃源。當夜幕低垂,天上星星閃亮,夜空卻是藍得發亮,所以這裡有「藍色部落」之稱。45月開始就是賞螢火蟲的季節,天上星星與地上螢火相互輝映,非常美麗。這裏螢火蟲種類多達數十種,有靠近地面,有飛舞在高空,全年都有,只是數量多寡,所以又稱「星光部落」。里佳舊稱「尼雅烏支納」,亦即「從前姓溫住的地方」,相傳一百多年前,這裡是一位溫姓獵人發現而聚集成村的,光復後才改為里佳村。

風流洞步道:位於進里佳部落之前的地方,有二個出入口,分別為16949.8K50.2K,全線均是水泥枕木板,不到一公里的長度,卻有鬼屋、風流洞、密谷瀑布等景觀。按:風流洞傳說著曾有一對戀人,因家長反對而經常相約於此相聚而成名。

密谷瀑布

賞楓步道:位於進里佳部落之前方,16949.25K旁的觀景台下到里佳部落間的一處水泥枕木板路,不到600公尺的長度,除了秋天來有楓葉可看外,也可俯看整個里佳部落,並與風流洞步道相連接。

貢禮石:位於16949.5K涼亭旁,在通往部落的路上,鄒族人會選一塊大石頭供奉社神,經過是供以水果、酒、香煙、食物等物(和祭拜台灣人的始祖---平埔族類似),以保族人平安,類似台灣人的村落總敬以土地公。

巨石板步道:位於里佳部落與里美避難步道之間,過里佳部落續車行7公里即可抵達。詳細行程請自行瀏覽[巨石板步道行程]

頂笨仔山:標高1679M,山頂有顆編號1187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頂笨仔山行程]

 

(樂野村)

樂野村:是鄉治所在地,台18線到石槕即達,上阿里山的遊客都會以石槕為中間休息站 (設有超商二間及冷熱飲食店多間,公路取左可往奮起湖,往右下可抵達邦村,左後下往頂笨仔。)。

優遊吧斯鄒族文化園區:位於樂野村127-2(嘉義往阿里山在台1861K加油站前右下800公尺即達),園區內不僅有多間鄒族草屋,還有鄒族舞蹈表演,是旅遊阿里山遊樂區,深入瞭解鄒族文化一處不可錯過的景點。

日野賀橋:位於日野賀部落聯絡道路3K處(優遊吧斯鄒族文化園區下去的產業道路最低處),橫越曾文溪支流,僅能通行小車, 一旁就是即將廢棄的吊橋,是通往達邦、里佳最遠最小的產業道路,僅能通行小車。

迷糊步道:由米洋溪步道與福山古道合稱,總長度三公里的步道可享受到森林浴、生態、吸芬多精及負離子等體驗,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迷糊步道行程]

 

(來吉村)

山豬部落:又稱聖山下的部落---來吉部落,可享受鄒族文化原味呈現、嬉戲於山豬石雕藝術空間、體驗與螢共舞,可放鬆心情與抒解壓力。傳說200年前,一位特富野的獵人,因追逐山豬而發現了一塊水源充沛、土質肥沃的土地,他試著種植小米,收成不錯,獵人便攜家帶眷遷移到此定居,不久之後,許多族人也慕名而來,在這兒落地生根,一同開墾沃土,形成現今的來吉聚落。

斯比斯比鐵達尼峭岩:位於來吉村東方、瓦嘟嘟娜溪上游,是一處聳立在山上的懸崖峭壁,因為岩盤酷似電影"鐵達尼號"的甲板,地勢也如鐵達尼號沉船時半截船艙露出 海面的模樣,因此而得名。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鐡達尼石行程]

 

(茶山村)

涼亭節:茶山部落原名『珈雅瑪』,相傳是 已消失的『達故布亞努族』原居地,茶山村是阿里山鄉唯一融合鄒族、漢族、布農族等多族性部落,全村以擁有60餘座大小涼亭而聞名,族人若獵得山豬,會將豬隻放在涼亭上,與親朋好友分享,因此形成獨特的涼亭分享文化。部落的多元就業商店販賣有手工黑糖、苦茶油、咖啡、木造、竹編、茅草等物品,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涼亭柱壁上的圖騰,以及擺置在涼亭內外的石雕、木雕等物品,就可以斷定哪一戶是鄒族人、布農族人、河洛人、客家人。茶山的居民也非常好客,涼亭上會掛著自產多餘的水果,外人可免費分享。阿管處曾在此辦理涼亭競賽,所以細心觀察,可以看到每一座涼亭的特色,在這裡連公用厠也是一座很好的藝術品喔!至茶山除從阿里山公路的龍美下山美經新美抵達外,也可由大埔鄉的大埔拱橋走嘉129線至23.5K處即達,更快。另茶山也有129-1線可通高雄市的那瑪夏區經錫安山出甲仙區再經84快速路上國道。

涼亭內若吊有水果,大家就不用客氣了。

看見帶斗笠婦女的雕像,就代表這家的主人是漢人。

大年初怎就下半旗?

山豬

多元就業商店

富有地方特色的洗手間

屯阿娜步道:位於茶山部落的村中央,總長度連同水火同源成為一個八字型的步道線為2.3公里,上方還是有座類似庫巴的涼亭。(若不走水火同源,則上到400公尺的蓄水池就可下切回程,不到一公里。),這裡也是晚上觀蛙的絕佳地點, 種類佔台灣蛙類的一半。

卓武山:標高1602公尺,山頂有編號1686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山字型基石及水源界椿各一顆,位於茶山村與高雄縣娜瑪夏區之間,登山口有多處,若選最近的卓武山咖啡農場登山口起登,上下不用三小時;目前全線舖設水泥枕木的工程正進行中,若六個月後完工後再來,此山的難度僅為0.5分,屆時將會成為一座易親近的山岳。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卓武山&幾阿佐名山行程]。

幾阿佐名山:標高1824公尺,山頂有顆編號7540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位於嘉義縣新美村到茶山村之間,山巒緊臨南邊的楠梓仙溪及高雄市的娜瑪夏區,登山口有兩處,一處自阿里山鄉山美村的分駐所後方產業道路搭四驅車約一個半小時(車費1000)上抵登山口(傳統舊線路)。另一條 也是從茶山村卓武山咖啡農場登山口起登,一般車輛可達,也有更多的景觀點可看,而且全程竹、樹遮陰,無日晒之苦,日後將會成為登幾阿佐名山的山友首選。 往返耗時約8-10小時。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卓武山&幾阿佐名山行程]。

 

(山美村)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位於山美部落(阿里山公路至龍美右切可達),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推動而成的生態公園,由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管理。達娜伊谷中自然生態豐裕,尤其是鯝魚,是鄒語意為「真正的魚」,是台灣特有種魚類,在陽光照射下,便可以看見銀白色的魚肚此起彼落閃個不停,十分漂亮。但八八風災後,達娜伊谷被上游巨大石塊的所掩埋,辛辛苦苦所建立的家園就這樣被風雨無情摧毀,風災後,在居民努力之下,現逐漸回復災前盛景。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達娜伊谷行程]

里美避難步道:位於達娜伊谷與里佳部落之間,中間會經過巨石板步道,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里美避難步道行程]

 

(十字村)

阿里山十字社區:是達邦部落、來吉部落兩部落之間來往的交通要道,而日本人為開發阿里山林木,建立森林鐵路。鐵路與步道形成十字型,日本人取名十字路,人口聚集成村稱為十字村。早期居民是由森林鐵路道班工作人員、樟腦寮的工人、造林的工作人員組成。開發順序為先有派出所(現已改建為觀景台)、十字路車站。十字車站老站長宿舍完全是由台灣檜木建成,採日本式結構建築,其地基挑高具有防潮功用,內部結構分成地板及房間兩部分。地板完全是木板建造,房間採和式,內舖褟褟米,以拉門隔間,有懷舊的感覺。十字村也是阿里山公路石桌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之間的小山村,村落前的公路旁,花園栽種的大片紫色報春花及霧社櫻,從春節後盛開,花期可持續到3月中旬。

屏遮那山&二萬坪山登山口位於阿里山公路台18線76.8K處及81.5K或87K處,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屏遮那山連走二萬坪山行程]。

 

(豐山村)

阿里山豐山社區:舊稱「石鼓盤」,四周群山環繞,中間為一盆地,其狀恰如碗盤中低而平坦,又地面上多大石聳立其中,以此得名,四周皆由一千公尺以上高山層層環抱,塔山群矗立其間,景色綺麗壯觀。早期先民為了製造樟腦油而進入豐山村,居民主要來自嘉義縣瑞峰、瑞里、梅山等鄉鎮。豐山石盤鼓紀念石,豐山村民又稱為石頭公,位於豐山前任黃村長的庭院旁,石頭公、一棵樹木及古厝構成一幅自然祥和的畫面,這也是石盤鼓在開墾後保留最完整之處,在此可看出石盤鼓開墾之初的環境景象,讓後代子孫能了解祖先開墾之時的艱辛,深具意義。

石夢谷:位於豐山村,海拔高達一千八百公尺。石夢谷是由連綿將近七百公尺的大岩塊所構成的特殊砂岩河床,位居石鼓盤溪上游(即清水溪支流),平坦寬敞,岩塊表面因為河水長年以漩渦帶動小石頭在上面翻鑿,最後形成數以千計大小不一的各種凹洞,成為獨特的「石缸」景觀。遠遠看來就像是農家樁米的臼窟,所以也被當地人叫作「撞臼窟」,事實上就是地形學裡所指的「壺穴」。這些遍佈岩床的壺穴,有深有淺,即使是枯水期也一樣盛滿了水。一泓泓清淺澄澈的水潭,冰涼透骨,再加上岸邊苔草遍生,林木蔥綠,儼然成為山裡的世外桃源。沿台18號省道(阿里山公路)上山→至石棹(1849公里處)→左轉169線道→過奮起湖接嘉155縣道前行,經來吉抵豐山。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石夢谷行程]

 

(香林村)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台灣人一生必遊數次的景點,也是大陸客來台必遊之處,內有許多著名景點如姐妹潭、慈雲寺、貴賓館(蔣公行館)、樹靈塔、高山植物園、塔山斷崖、石猴、三代木、受鎮宮、三兄弟、象鼻木、光武檜、高山博物館及眠月支線鐵路,阿里山因不同的天氣溫度而展現出千變萬化的風貌,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鐵道;稱為阿里山五奇,而且還有許多漂亮的花卉,尤其是櫻花最聞名,每年賞花季吸引了眾多遊客。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阿里山遊樂區行程]

特富野古道:全長6320公尺,起自忠,終於特富野(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大門前右轉續行台21線, 到台1896.5K見自忠派出所即達。)。自忠自古以來就是銜接玉山和阿里山的關卡,早期鄒族人開僻步道至自忠,再連接塔塔加至玉山狩獵。日治時代步道被改建為水山線鐵道以利伐木運材,鐵道荒廢之後即成為今日特富野步道的後段。步道以碎石枕木為主要建材,每隔五百公尺就設有一座指示標和兩座原木休閒椅,在中途及特富野的入口處也都設有原木的仿古涼亭各一座。步道延線遍佈著青翠濃鬱的竹林及杉木林,在近特富野的入口處還可以看到遮空蔽影的蒼勁古木。這片範圍涵蓋了中低海拔的原始林不但有著風格迥異、種類多樣的植物,也同時造就了極為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許多賞鳥人更推薦這裡為最佳賞鳥步道,白耳畫眉、酒紅朱雀、青背山雀、紅尾鶲、白頭鶇…等鳥類都常在此出沒。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特富野古道行程]

塔加六寶:位於塔塔加鞍部處,是不登玉山而 喜欣賞玉山的絕佳景點,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塔塔加六寶行程]

兒玉山、東水山:位於阿里山遊樂區往塔塔加鞍部之間(過自忠分駐所),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兒玉山、東水山等行程]

石山、石山引水道:位於兒玉山登山口的左側,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石山、石山引水道行程]。

大塔山&對高岳:位於阿里山遊樂區內,大塔山標高2,663M,為阿里山群峰中的最高峰,小百岳排行#59,與小塔山(又稱塔山)在內的數座山峰合稱作塔山山系,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塔山對高岳行程]。

中塔山:登山口位於阿里山遊樂區內,要經過一葉蘭保護區,也是溪阿緃走及豐阿縱走路線的中間點,山頂有顆編號1190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中塔山行程]。

逐鹿社區:位於阿里山公路台1832K處(轄屬番路鄉觸口地區),旁緊臨阿里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是民國9888日的莫拉克風災重創阿山鄉後所建立的永久屋,用以安置阿里山鄉的達邦、來吉、山美、新美、里佳及茶山等部落居民,「逐鹿社區」緣起於鄒族的祖先曾到”Poftoga-byobyo”一帶居住,其中”Poftoga”是"斷崖",而”byobyo”是梅花鹿之意,意指此地以前是鄒族的祖先狩獵時,把梅花鹿追逼到斷崖處,後來成為地名,為紀念祖先昔日於此居住,爰以「逐鹿」為社區之名,社區除了永久屋之外,還建有假日廣場,提供烤山豬等特色地方餐供遊客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