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鎮

恆春鎮舊名「琅喬」,原意是本地出產的一種蘭科植物,也是排灣族稱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親自到此巡視,見此地氣候涼爽,四季如春,故奏准設縣,取名「恆春」。

日治時期,恆春縣城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受颱風侵襲而受創[5],而後在昭和十年(1935年)125日被指定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一。二次大戰中,恆春縣城也受戰火波及而受損,之後在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碰上地震又再次受創,後來又因為開闢道路等因素,使得東門段的城垣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及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先後遭拆除。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恆春縣城遺跡被列暫定一級古蹟,而屏東縣政府也在同年接受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補助下重建南門城樓,而在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又重建東門城樓,但因整建過程中有缺失,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公告時降為二級古蹟。而重建的兩個城樓中,東門城樓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因遭白蟻蛀蝕又再次傾圮。

恒春鎮擁有三面環海的自然景觀、森林茂密的原始生態、歷史悠久的史前遺址、保存妥善的恆春古城、南方的海岸有珊瑚礁地形,加上自然豐富,1982年台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就在此成立。目前已是台灣本島相當熱門的觀光休閒勝地。

詳細行程(103/05/29)

古城牆區:恒春古城設有四門,除南門有「明都門」之稱,其餘三門僅稱東門、北門、西門。城門外有壕溝,城門處設有橋樑,而各個城門之間設有砲臺。是臺灣現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門的一座。恆春縣城周長有880丈(約2600公尺),城基厚2丈、而外牆高有145寸,內牆則高134寸,牆寬16尺,現已列入國定二級古蹟。

搶孤文化活動:是恆春鎮主要文化節慶活動,參賽者用毛巾來刮除柱子上的牛油來攀爬孤柱,位在東城門外的孤棚,孤柱的高度有23公尺,36根孤柱中,其中4根孤柱淨空(因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城門以及讓「好兄弟」攀爬)36根孤柱扣除4根後,報名參加的隊伍可達32隊,由恆春鎮公所對許多政府機關、學校、部隊、民間團體等發出邀請函,邀請組隊參賽,近年來,更有外籍人士組隊前往參賽。每年中元節前總是吸引了眾多的人潮前來觀賽。

出火特別景觀區:位於恒春鎮東門外(2003K),是地底天然氣由泥岩裂隙溢出,點火後燃燒造成。當地人引述原為中油鑿井時挖至泥岩層,意外發現有天然氣自然冒出,經點火後至今不熄,蔚為奇觀,現已設有停車場擴建成為公園,夜晚前往觀賞另有番風情。

赤牛嶺:位於恆春鎮東南方(東城門走200線不久過橋右轉屏162線至3.5K處左上鎮南宮牌樓過恒春生態農場,續上抵鎮南宮停車場。),是恆春鎮著名的八景之一,由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所形成的。位於山腰間的鎮南宮,是它最顯著的地標。一般車輛均可行至鎮南宮,廟宇旁設有廣大的停車場,站在廟前的廣場,整個恆春縱谷與平原景色盡收眼底,視野非常美麗迷人。山頂有顆編號666的三等三角點基石,登山步道就在鎮南宮洗手間旁,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赤牛嶺行程]

鎮南宮:建於1878年,主祀關聖帝君。傳說關公曾於赤牛嶺顯靈,因此當地居民便於此建廟奉祀,成為赤牛嶺最顯著的地標,廟左右兩側建有七層寶塔。。站在廟前的廣場,恆春鎮景觀盡收眼底。詳細資料同赤牛嶺行程。

龜山步道:龜山海拔72M,位於海生館的右側,為河流和海浪侵蝕所形成的殘丘地形,山坡緩斜,山頂平坦,由於形狀似龜瞉而得名。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龜山步道行程]

關山日落:位於屏1611K(26線南下過恒春26.5K處右轉),關山又名高山巖,海拔高152公尺,為極佳眺望及觀賞夕陽西下的地點。設有觀日步道,遊客可以選擇最佳點賞落日,山頂上有一巨大礁岩,以前民間未知其來處,故稱為「飛來石」,其屹立不墬的容貌,常為遊客捕捉留影的好材料。步道還可以到臨近的 高山巖福德宮參觀,除了主廟外,有祈願的龜來石、18羅漢洞、樹包石及24孝山等景觀。

龍鑾潭:位於台26線過恒春不久29.4K右轉光路153線不久即達,龍鑾潭於民國37年建為水庫,不僅助益水利灌溉,並且形成美麗的風景地區。潭面廣闊,滿水面積為175公頃,水深平均3.5公尺,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許多候鳥由寒冷的北方向南遷移,部分留此過冬,使當地更富觀光價值。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位於龍鑾潭旁(153/23K),占地約14公頃,區內展示:日治時期瓊麻廠房舍、拉麻台...等遺址;依展示特性規畫出參觀動線,設置展示館、簡報室等設施,以發揮教育之功能,提供豐富之遊憩體驗。

後壁湖:後壁湖名係來自航道東側的潟湖區,於退潮時呈現潟湖狀態,就如同大光地區居民住家「屋後的湖」,故稱「後壁湖」。後壁湖有著恒春最大的漁港以及最大的游艇碼頭,黃昏漁船返航卸下新鮮魚貨後,可見當地民眾、觀光客爭購海鮮,景象極為熱鬧。可進行多項水上活動,是遊客欲從事海上觀光活動的最佳去處。也是去台東的綠島&蘭嶼搭船處。

台電南部核能展示館:位於台2629.4K處,為了揭開核能發電神秘的面紗,台灣電力公司於後壁湖漁會旁設立了南部核能展示館,並開於免費參觀,館內有夢幻3D立體劇場,透過動畫方式讓大家了解核能發電的原理。戶外另設置了兒童遊憩區,園區內除可將後壁湖美景一覽無遺,也是最靠近大型風力發電風車的地點!

貓鼻頭:因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其外形狀若蹲仆之貓,田而得名。貓鼻頭為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分界點,並與鵝鑾鼻形成台灣最南之兩端。貓鼻頭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鳥瞰似女孩子的百褶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稱;受到長時間的侵蝕及溶蝕...等作用,產生奇特景觀,極具地形教學及研究價值。

南灣遊憩區: 位於台2630.5-31K處,南灣古時稱為大板埒,因海水湛藍故又名藍灣。沙灘長約600公尺,弧線美,沙質柔軟潔淨,為一郊遊、游泳、划船、駕駛帆船之勝地。目前已成墾丁半島戲水弄潮最佳去處。

墾丁大街:位於台2634.6-35.5K處,墾丁大街是自「墾丁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牌樓」到「墾丁凱撒大飯店」之間的「墾丁路」。這段短短不到兩公里的「墾丁路」每到夜晚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熱鬧繁華的「墾丁大街」,同時也把墾丁的夜晚點綴成一片繽紛,目前已是來墾丁遊玩的遊客夜晚必逛的景點。來到墾丁遊玩,千萬別錯過這個獨一無二的墾丁夜生活!

墾丁基石:位於墾丁大街北向入口處的統茂高山青大飯店內,台灣省政府立的圖根點基石就在飯店內的餐廳大門前,是全台灣最幸福的基石,住飯店吹冷氣。

青蛙石:位於台2635K處,青蛙石位於小灣旁邊,上頭有數量頗多的熱帶植物瓊崖海棠,其上的烏頭翁數量也是墾丁最多的地方。入口位於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內,需購票進入。不想發錢的就到小彎海岸遠觀也可!

小灣:小灣位於墾丁街末端(2635.7K),墾丁凱撒大飯店正前方,為一處吸引遊客聚集沙灘景點。日間可從事各類非動力的水上活動,晚上則可觀星聽濤進行靜態的休憩活動,對於夜宿墾丁的旅客,是夜間散步的好去處,小灣沙灘相當吸引外國觀光客,最常見的活動莫過於日光浴,極富異國風情,是來墾丁渡假的熱門景點!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台2634.6K墾丁大街左上墾丁公園牌樓沿山公路上約4K處,園區附近原是排灣族「龜亞角」社的山胞部落,故昔稱「龜亞角」,民國57年林務局在學術研究與育樂兼顧下,成立「墾丁森林遊樂園」。本區海拔200300公尺,面積共435公頃,占本國家公園陸域總面積2.5%,目前已開發76公頃。全區遍佈隆起珊瑚礁岩,植物共有1,200多種。

社頂自然公園: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旁,面積128.7公頃,植物有329種以上,滋養著近50種以上的蝴蝶,為觀賞及研究蝴蝶最理想的地區。全區共有十餘處石灰岩洞,可見到鐘乳石、石筍、石柱等石灰岩洞的精髓。本公園僅施以簡易設施,保留原始自然景觀。東側已闢為台灣海花鹿復育研究區,以達自然生態保育之功能。

大尖山牧場:大尖山在墾丁地區相當顯眼,從墾丁牌樓進入不遠處的左叉路口,林務局有不准攀爬大尖山的告示牌,但仍可進入觀賞牛、馬於大尖山大草原吃草的牧場風光。

船帆石:位於台2638.5K處的海岸珊瑚礁邊緣,可見到一巨石矗立於海中,遠望似艘即將啟泊的帆船,因而得名,近看則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頭部,令人完爾。船帆石高約18公尺,係附近台地上方滾落至海邊的珊瑚礁石而來。

砂島(貝殼砂展示館)位於台2641.9K處,砂島面積約3公頃,為一片色澤亮麗、長約220公尺的貝殼砂沙灘,右沙灘屬於生態保護區,未經墾管處許可不得進入。貝殼砂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沙灘中的主要組成物質,粒粒晶瑩剔透、宛如珠玉。砂島貝殼砂展示館佔地約30餘坪,展示內容主要有:砂島簡介、貝殼砂灘形成原因、貝殼砂為何列入保護等主題。

鵝鑾鼻公園:位於台2642.5K處,以燈塔馳名中外,本區面積共59公頃,園內為一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園內植物約有240種,每年九月紅尾伯勞鳥大群過境時,本區為極佳觀賞地點。鵝鑾鼻燈塔高21.4公尺,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見距20海浬,是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譽。日據時期,經票選為「台灣八景」,並豎立『台灣八景鵝鑾鼻碑』。

以下為鵝鑾鼻公園至佳洛水景觀區間的道路,沿線景觀區介紹如下:

最南端景觀點:位於,是台灣本島的最南端,位於過鵝鑾鼻公園不遠處,停車場緊臨鵝鑾鼻公園上鎖的側門,順指標走就可以走到國境之南端看海峽風光。

龍坑生態保護區:龍坑地區為隆起的珊瑚礁地形,由於地處鵝鑾鼻岬角的端點,形狀像條龍,龍坑因而得名,不論是珊瑚礁地形,或是動植物生態,都深具研究的價值,所以列為生態保護區。為保護這片珊瑚礁台地,墾管處設有木棧道保護,繞著木道走,體驗不同海蝕珊蝴礁與海構成的美景。每日限200名額進入保護區內進行環境教育活動。詳細行程請自行瀏覽[龍坑生態保護區行程]

風吹沙景觀:此處因夏天雨季時雨水?集,沖沙順著地形流向海洋而為沙河,白沙由台地邊緣垂直滑瀉至海岸而形成沙瀑。冬天東北季風,將沙沿崖坡吹送至崖頂,如此兩種逆向搬運作用,造成風吹沙之特殊地形景觀。本區砂丘目前因佳鵝公路的開闢及種植木麻黃,以致沙源流動受阻,昔日沙石漫天的情景,已不復見。

龍磐公園:這個區域是上升的石灰岩台地,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蝕,因此區內有崩崖、滲穴、石灰岩洞、紅土等地形景觀。夏天時綠草如茵,繁花似錦,並時時可見到垂直升降的小雲雀鳴唱迎賓曲,令人心曠神怡。徜徉在遼闊的草原上,可遠眺曲折有緻的海岸,陡峭的崩崖和浩瀚的太平洋風光,此外日出絢爛的彩霞,以及夜晚耀眼的星空,更是久居都市的您,難得見到。龍磐風景區位於屏東縣恆春半島,在鵝佳公路約40.5公里處,為一塊上升的石灰岩台地,除了十分發達的石灰岩溶蝕地形-崩崖、滲穴、石灰岩洞之外,這裡大多是東北季風影響下的草原植物景觀,視野十分開闊,由於無光害,成為觀星的好地點,由於緯度及星球運轉的週期,墾丁每年 4~6月的晚上有 2小時可欣賞到南十字星。由於是一個上升的石灰岩台地,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造成許多崩崖、滲穴、石灰岩洞等地形。因為地形奇特,也使龍磐公園成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四大景觀之一。崩落的珊瑚礁地形,沿著海岸線上升,造成了階梯狀的珊瑚景觀是其主要地質景觀。 另外,具有指標義意的「台灣最南端」的標誌也立於此區域內。

 

三角點基石:

大山母山:是台灣最南端的一顆一等三角點,海拔325M,是墾丁地區最高的一座山,一等基石立在天文點孔中,一旁另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山頂展望很好,從墾丁大街到後壁湖均可瞰望,步道腰繞路段有處地形複雜,但祇要順著路條行走,即可通過,單峰難度0.5分,可看度2.7分。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大山母山行程]

大圓山:是台灣最南端的一顆三等三角點#0853。海拔159M。大圓山又叫大員山,登山路徑不明顯,還好高度不高,祇要對準方向,一直往上爬約20分鐘就可到達山頂,山頂視野特佳;夏天前往要小心蛇虫之類。難度0.3分,可看度2.7分。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大圓山行程]

埔頂山:是台灣最南端的一顆二等三角點#1164。海拔119M,又名帆石山,有很好的展望。龍磐公園冬季時風相當大,想站好拍照都很困難。難度0.1分,可看度1.2分。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埔頂山行程]

射麻里山:標高173公尺,有顆編號4240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恆春鎮出東城門走「屏200」縣道往滿州方向行駛,至10.2 K處左側岔路轉入,路口立有一座往「三清廟」的黃色招牌。由岔路口順著主要道路往山上墓區駛入,遇岔路皆不取。道路一路筆直緩上,行約1.6 K的轉彎下切處見左側有樹枝綁著路條即為登山口(續行100公尺可見二棟鋼樑結構的建築,像是吉普車訓練場的停車處)。步道左側入口進入10公尺見何公墓基,三角點就位於墓園後方的山頭,從馬路邊入口至基石只需三分鐘。探點後順著馬路續上行約四公里多可抵達三清廟,這裡可說是一處絕佳的展望點,站在廟前廣場遠眺,墾丁的大尖石山、大山母山、門馬羅山、豬老束山及滿州鄉田園景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廟後方的老佛山400多米的山腰處有棵千年神木,從三清廟往返約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