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區

大甲區早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中國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23(1669),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為漢人經營崩山八社開始。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及鐵砧山之「劍井」,即為當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

清國領台,因實施「渡台禁令」,拓墾之規模開始受到限制。直至康熙40(1701)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又大規模的移墾大甲。當時移入的漢人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下九庄來到大甲,進駐鐵鉆山山腳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頂店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就大甲地區而言,農村聚落雛型初現於清領初期,國姓廟與鎮瀾宮等即建於此時。清領中期以降,由於宮方為宣揚教化、改善風氣,亦鼓勵居民集資興建廟宇,貞節祠、水神廟、鎮安宮、文昌祠等廟宇陸續興建。使大甲聚落的發展更趨成熟。

同時,大甲街區新庄正好位於大甲溪、大安溪兩條溪中央,地勢較高,易避水患,居民為保有生命、財產安全,多移居該地;又大甲新庄位於鐵砧山、水尾山二山之鞍部下方,是進入后里台地,通往外埔、后里、豐原等地最為方便、適中的位置,此項交通區域的優勢條件,亦更促成新庄的發展。

詳細行程(104/04/01)

大甲鎮瀾宮:位於順天路158號,距離火車站約200公尺。創建於清乾隆35(1770),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古蹟,宮內主奉媽祖。是大甲鎮最具規模的寺廟,更為台灣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殿宇似的廟堂,色澤明亮鮮麗,無論是鐘樓、門柱、廟宇或廟樑,皆雕工精細,處處流露著一股中國傳統式建築的莊巍堂皇,非常引人入勝。每逢農曆三月,媽祖往嘉義新港進香之際,數以萬計信徒隨之路行200多公里,長途拔涉,此情此景,不僅代表著我國宗教信仰之自由,亦為當今國內宗教史上劃下了一筆絕無僅有的特色。宮內除正身媽祖外,偏殿還供奉有翡翠媽祖一尊,地下室亦供奉有金媽祖及玉媽祖各一尊。

林氏貞孝坊:位於順天路與光明路口,距鎮瀾宮僅約100公尺。林氏以十二齡未婚夫歿,事姑撫子(螟蛉子),實集貞、節、孝於一身,並親受建坊旌表的殊榮,台灣真可算絕無僅有。

文昌祠:位於孔門里四鄰文武路116號,建於光緒年間(1888),至日據時期,均作為學子習字場所,唯國民黨戰敗撤守台灣時,一些保警大隊人員及榮民(退役軍人)將祠當作安身之處,頓時,學子琅琅讀書聲變為吵雜的生活起居間,祠內外文物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原本是學子求學之場所,變成為鎮民望而怯步之是非地。到1984年,榮民全部搬離文祠後,始由文建會經費補助整修文祠,並經指定為三級古蹟,自始文祠成為地方開拓史的重要建築物。

日南車站:位於孟春里臨江路14號,為日式建築,大致是英國及德國的混合建築樣式。除了典雅構造之外,更可見當年與國際同步接軌的「新藝術」木造窗架及廊柱,並有以泥土混合米糠及石灰砌成的閩南式牆壁。在外觀上分為前後兩側,前側最大特色為不等邊屋頂,像極了被切掉一邊的房子,並在屋簷下設計有遮雨棚方便旅客等候。後側辦公室廂房,則採三角形屋頂設計,其屋簷下加上了巴洛克建築元素。至今仍保存得相當完整,為海線標準形的木造站房。由月臺側看,可見醒目的牛眼窗就鑲在高處。是國內少數幾個古蹟車站的代表之一。

中正紀念館:位於水源路190號,是座由私人捐款(私立文英基金會)公家興建的紀念館,可惜館內除蔣介石雕像外,並無其相關文物或豐功偉業之資料,還得浪費數個公務員在那邊守著空館,這應是當初捐款者所不想見的吧!

鐵砧山風景區:位於成功路87號,因山色赤黑,遠遠望去有如鐵砧而得名,山勢不高但風光明媚,林木茂密,登上山頂可遠望大甲大安兩溪蜿蜒而下,景緻美不勝收。昔日為軍事重地,現已成為旅遊景點的好地方。清朝時更以「鐵砧晚霞」名列台灣十二景之一。景點如下:劍井古蹟、國姓廟、國軍紀念公園、鄭成功雕像、中正公園、雕塑廣場、永信公園及觀音大雕像…等。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鐡砧山行程]

匠師的故鄉:位於(北上過大安溪取左走堤防路過西濱快速路即達),這裡是結合各個匠師所形成的一個濱海資源生態體驗區,有摸蛤仔兼洗褲農場、葵海農場、遊客服務中心、船頭埔生態區、螃蟹谷及台中市苗圃等景區。可提供遊客一整天的親海遊程。

台中市濱海自行車道(大甲段)由北側的松柏漁港起,南銜接雙寮海堤南端的大安溪出海口止,全長約2080公尺,是台中市濱海自行車道中的一部份。沿途設有三處休憩據點,讓騎士與遊客,邊騎、邊走、邊欣賞海岸與風車景緻,享受海風輕拂的涼爽。

松柏漁港:位於順帆路233(匠師的故鄉最北端,緊臨芳苑區),屬天然漁港。一般人喜歡以「船頭埔」來稱呼它,是一座相當純樸的漁區,漁民以膠伐作業,妝點出濃濃的漁港風情。漁港規摩不大,未建漁市,導致漁民捕魚後得頂著烈日雨淋在路邊賣剛上岸的新鮮魚獲。但它卻是熟路的海產饕客最喜歡的地方,漁船當日往返,捕回新鮮漁獲,從清晨56點就有主顧在碼頭邊等著買魚。這裡的魚都是當天現捕、現場處理,價格又便宜,主顧客來自豐原、大甲、苗栗等地,不遠數十里驅車而來,只為了一嚐新鮮又實惠的海味。

三角點基石:

鐵砧山:標高 236公尺,山頂共有一等三角點,三等三角點,測量局三等控制點及海軍三等三角點共四顆基石,詳細資料請自瀏覽[鐡 砧山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