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區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說指居民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中和區位於臺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有人類聚居(中和區有兩處史前遺跡,分別是東側秀山區的尖山及西側員山區的員山子兩處,根據推測前者應是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的系統,距今約3000-4200年間;後者文化橫跨了繩紋陶系統,距今約2000-4200年間。由此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可得知,中和遠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早期這裡原為原住民族凱達格蘭人(屬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及「秀朗」(繡朗)兩社。擺接社即今板橋區一帶及本區枋寮的西北地區;秀朗社即今秀朗、秀山兩里附近地區。至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所製的戶口名冊,始有Chiron(秀朗)之記載,是為中和最早見諸文字的紀錄,但如何由圓山文化與繩紋陶文化的人種族群演變到凱達格蘭人則因資料不足而難以得知。至日據時期始改名「中和庄」,國民政府入臺後後,改日據時期的街庄為鄉鎮,曰「中和鄉」。民國68年由「鄉」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民國9912月五都成立後,再改制為新北市中和區沿用至今。

由於中和區緊臨隔壁的永和區(名為雙和地區),雙和地區路名錯綜複雜,常讓不熟悉雙和地區的人迷路,故天下雜誌在2001年的「319鄉向前行」特刊中,稱中和為「迷宮城市」;網路也流傳一首打油詩,說明雙和地區路名複雜的程度;打油詩如下『永和有永和路,中和也有永和路,中和有中和路,永和也有中和路;中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中和路, 永和的永和路沒接中和的永和路; 永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永和路, 中和的永和路沒接中和的中和路。

永和有中正路,中和也有中正路, 永和的中正路用景平路接中和的中正路;永和有中山路,中和也有中山路, 永和的中山路直接接上了中和的中山路。 永和的中正路接上了永和的中山路, 中和的中正路卻不接中和的中山路。

中正橋下來不是中正路,但永和有中正路; 秀朗橋下來也不是秀朗路,但永和也有秀朗路。永福橋下來不是永福路,永和沒有永福路; 福和橋下來也不是福和路,但福和路接的卻是永福橋。』

這次來中和區主要是參加外甥女冠吟的婚宴,相關資料請自行連結

詳細行程(103/11/23)

南勢角山:標高302公尺,山頂有顆編號654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台灣小百岳排名#016,又稱「烘爐地山」,是皇帝山系最東的一座山峰,風光秀麗,不但可以俯視臺北盆地,大漢、新店二溪,遠眺觀音、大屯火山群及淡水出海口,這裡更是大臺北地區觀看夜景的著名旅遊勝地,體驗無窮的登臨之樂。位於中和區與新店區的交界處,所以是當地熱門的登山步道,一到假日,滿山的步道上都是山友或遊客。時間充足的可來趟O型縱走,甚至Y型走到五尖山、天上山、二尖、大尖下興南路底。時間不足的可開車直上土地公廟停車場,往返不用40分鐘,難度0.3分,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南勢角山行程]

福德宮:位於烘爐地山上,是由漳州移民所建,當時南勢角一地尚是荒野,俯視臺北盆地的福德宮有關照這塊土地的用意,由於廟的後方及左右兩側各突出一塊山頭,狀似烘爐,所以又叫烘爐地。廟前有座捧金元寶的土地公,高約卅多公尺,是全省最高的的土地公神像,為中和的新地標。也因土地公特別靈驗,因此口耳相傳,香火越來越旺,幾乎所有上山的人都是為了前往烘爐地參拜的。廟中的小廟內還有座2公尺高的土地公像手中元寶被信徒摸得閃閃發亮,有機會不妨試試看。

八二三紀念公園:當地人又稱4號公園,位於中安街與安平路口(由水源快速道路往中和華中橋方向前進,下華中橋後沿景平路直行約1公里於圓通路右轉,直行至圓通路367巷左轉上山可達/也可搭乘捷運南勢角線永安市場站下車)。佔地面積有10.804公頃,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內,很難再找到這麼大的空地了,公園設施有圖書館、八二三紀念館及體能運動設施。

圓通禪寺:位於圓通路36764號,創建於1926年,由妙清尼師開山,採純佛教式建築風格,古樸莊嚴,清雅幽靜,為北台灣著名之尼寺。圓通寺舊名為「石壁湖」,由厚層砂岩構成的木山曾經地殼擠壓變動產生摺皺,形成ㄇ字如畚箕似的造型,岩壁直立陡峭,中間凹處因地質鬆軟易風化形成窪地,窪地的閩南語叫做「湖」,因而得名。地處中和市郊山腰,背倚山脈、側憑兩峰,遠眺五股觀音山,俯瞰新店溪畔平疇沃野,風水可謂極佳,加以四周山林蓊鬱、環境清幽,因此日據時代被新竹妙清尼師選定為佛門清修之地。

圓通寺步道:位於圓通寺後方,常見居民於此運動健行,這是一座天然林,由於建圓通寺後數十年未受嚴重干擾,這片天然林雖然仍處於次生演替的狀態,卻已具備基本的森林層級架構,大致可分為第一喬木層、第二喬木層、灌木層及草本層,並有木質攀緣植物、著生植物及半著生植物鑲嵌其間。由這一小片天然林、加上寺前殘留的樹種,我們約略可以想像當年廣布於新店溪流域的低海拔闊葉林林相是何等豐富,而數百年前台灣低海拔山地丘陵便幾乎全為這樣的闊葉林所覆蓋,難怪當時航行過太平洋的葡萄牙水手在遙見台灣時,會大為驚豔而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美麗之島。

中和四面佛:位於南山路、景平路、中正路3條交通幹道的交叉口,(捷運景安站下車,穿過馬路位於右側南山路路口)。四面佛的信仰,在台灣愈來愈普遍,在台灣各地已偶可見到祂的蹤跡。而在大台北都會區,除了台北市四平街六福客棧後的四面佛外,則屬中和區四面佛最廣為人知了。中和四面佛位於是中和繁華的地段,也呼應了四面佛眼觀四面、照拂八方的寓意。一如全世界所有的四面佛,中和四面佛也安奉於金黃色的小型寺廟建築內,沒有廟門、廟牆,難遮日曬、雨淋、風吹、寒氣,並非信徒有意簡慢,而是遵奉長久以來的傳統。根據四面佛信徒最多的泰國傳說,四面佛曾在一次天庭的跑步比賽中犯規,所以被處罰只能住在小廟中,不過也因為如此,與民眾最接近,願意傾聽信徒的願望,不少人認為祂就像是泰國的「土地公」。

四十張山:標高46公尺,又名四十張犁山,山頂有顆編號001號的二等三角點聯勤內補點,位於嘉穗里的一個小山丘公園上。

中和區中山路三段約28K處左轉莒光路,稍行於新北市消防局第七大隊國光分隊旁找路旁停車(續行為自強國中)

取消防分隊正後方的步道緩上自強公園到至高點,公園內到處是卡拉OK、跳舞場的據點,步行不到五分鐘即可上到至高點的紅頂涼亭,旁邊有群鷹羽球場,基石就在涼亭右側,露點甚高。

圓山:又稱饅頭山,標高29公尺,山頂有顆編號947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及一顆「中心」基石,位於嘉穗里的嘉穗公園上。

車續行中山路/右轉員山路/嘉穗國小大門前左轉民利街/稍行左轉民利街9巷到巷底即是嘉穗公園,停車。

進嘉穗公園往高處走,一路上也都是居民運動休閒的據點,高點涼亭下方先嘉穗配水池(門牌號碼:國光街6),雖已停止供水,但已列入縣定古蹟。

階梯小上就是涼亭,圓山中心基石位於涼亭與護牆之間。

下涼亭左轉繞到涼亭右下方的山本義信紀念碑,這是板橋市民為了感念其對板橋的貢獻而立。
圓山基石,位於紀念碑與左側涼亭護牆間的邊坡上,紀念碑前4公尺的步道上抬頭左看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