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區

美濃舊稱為『彌濃』,其地名之由來,有一說為,美濃地方過去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瀰力社』與溪名『荖濃溪』,各取一字併成地名。清雍正十三年,漢人林姓兄弟自中國來此開墾,籌建土地伯公廟,其開基碑文上有「瀰濃」等字樣,後定庄名為「瀰濃」,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之意。日據時期(1920),在台日本人因懷念山明水秀的日本故鄉美濃,遂將「瀰濃」改稱為「美濃」。

300年前,武洛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因剿平吳福生之亂有功,向鳳山令錢沬氏申請開發美濃,當時美濃仍屬禁墾區。直到西元1736年,清政府才准予進入開墾。當年,住於中國廣東省嘉應洲鎮平縣的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定居在靈山、雙峰山、月光山的山麓之下,總共有十六姓、建二十四座夥房,當時即命名為「瀰濃庄」。日據時期,瀰濃、中壇、龍肚三區合併為美濃庄,之後升為役場,二次世界大戰後設鎮隸屬高雄縣,五都之後再改制美濃區延用至今。

詳細行程(104/03/15)

東門樓 :位於東門里庄頭河岸(永安路(美濃老街)附近),東門樓樓高三丈五,周寬一五一方丈,為目前無城牆聚落中最大的城門樓;相傳是瀰濃庄民於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間將村落既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當時庄民為防野獸外人的攻擊及掠奪,便在庄東築樓架砲。日本治臺初期(1895),驅壓美濃區民的反抗行動,東門成斷垣殘壁,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砲火中,直至昭和12(1937)間才由鍾春發等鄉紳、耆老發起重建為樓高二層、鋼骨水泥的現在形式,樓中凡含漢人意識之成分者都被毀,直至民國四十六年恢復龍閣鳳椽,並重新懸掛當年城樓上嵌製的匾額「大啟文明」為橫額對聯。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位於東門樓附近,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是美濃最早期建立的伯公壇之一,其空間形制保存完好,業經前高雄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庄頭伯公是由整塊石板石塊砌成,以石板做香位,內供奉福德正神。旁邊有一棵近200年的老榕樹。

美濃水橋:位於永安路旁343號民宅旁,經前高雄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水橋建於日治時期,由日本水利技師岡田安久次郎設計,橫跨在美濃溪上,兼具暗坑引水及陸橋的功用,即橋上可讓行人及機車,腳踏車行走、橋下為水道,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在水橋入口美濃河的南岸處,還立有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水橋改築紀念碑」。水圳的兩側水泥護壁每隔不遠距離便設有台階,婦人們可拾階而下浣洗衣物,小孩可下水圳戲水,大部分美濃人的孩提記憶中,都有著順水圳而下,穿過水橋的刺激滑水經驗。

美濃民俗村:位於中山路二段路旁,販賣美濃特產美食,可進入參觀,體驗客家人文化。

美濃文創中心:位於美濃市中心(中正路與永安路交會處/美濃國小旁),這座具有東洋特色建築原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分駐所,於2015年改設為「美濃文創中心」,配合一旁高聳 的老茄苳休閒園區及圖書館、美濃國小等而成一文化園區,目前已由搖籃咖啡(Love Hope 薛伯輝基金會)進駐經營維護,以咖啡香、自然、藝文、展覽、音樂為主軸,持續經營美濃在地特色,在通風、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裡,感受自然愜意。

美濃橋:位於文創中心旁的中正路上,現改為步行者專用,車輛行駛中正路上的新橋,美濃橋建於日治時期(昭和5),橋全長73M、寬約4M,橫跨美濃河銜接柚仔林庄的橋樑。並在舊橋兩端的正中央各立一座石鎮,碑文刻記著美濃橋新建的由來。

原鄉緣紙傘文化村:位於中興路一段147號,為一家有感於客家文化之沒落、客家文物之流失等原因而設立的客家文化村,村內主要以客家文物展示,尤其是油紙傘之保存與推廣更是盡力,當然,這裡也提供客家美食、特產及富有富有客家文化的相關產品提共遊客購買品嚐。

瀰濃庄敬字亭:美濃區內共設有東西南北4座敬字亭,美濃中正路與永安路交叉處的瀰濃庄敬字亭是其中之一,客家人惜紙如金,不忍褻瀆而建設焚燒字紙的亭子,敬字亭已有百年歷史,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本亭採磚造六角形三層式的平面格局,完全以清水磚砌成,造型古樸優美,裝飾並不多,在亭前設有製字先師倉頡公的香位。

美濃陶窯:美濃區的陶窯在台灣已佔有一席之地,自中山路二段204巷進入,依指示牌可到美濃陶窯,廠房展示有朱邦雄師父的各項作品,不得拍攝,但由室外洗手間的一面牆就可以略知朱師父的功力,現已成為吸引觀光客來美濃必遊之點。

開基福德正神:位於美濃陶窯停車場旁,是美濃地區最早的福德正神,另有古碑記述由來。『1736年廣東嘉應洲鎮平縣的林氏兄弟率少數農人渡台來此,開墾於月光山南麓,右堆統領林桂山等同立。』

中正湖:位於民權路旁,原名中圳埤,佔地面積約21公頃,早期做為灌溉並兼養魚、遊憩等功能,是排名澄清湖之後高雄縣第2大人工湖。西北背山三面連接田地,風景優美,民國45年,先總統蔣公蒞臨此地,對此湖光山色讚美有佳,因而改名。

美濃客家文物館:位於民族路493(中正湖旁),主要是以美濃客家人的故事為主題,藉此呈現整個客家文化。文物館主體建築採用菸樓造型與傳統合院設計的設計風格,其色彩沉穩樸實在在將整個客家人勤儉刻苦的傳統美德與精神表露無遺。館內則展示著客家籍居民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文化歷史。同時也利用多種媒體、實物、相片、文獻、影片、錄影帶、複製模型、生態造景、互動展示等,藉此讓客家後代的子子孫孫能夠更了解這即將失落的文化財產並了解保存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鍾理和紀念館:位於廣鄰里朝元路95號。鐘理和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其紀念館為台灣第一家民辦的平民文學家紀念館。進到館內就看到二行大字『為了文學,終至喀血而死,為了愛,勇敢打破陋習,甘受離鄉顛沛之苦』就可知其一生執著於文學的漫長路程中,生活是過得相當艱難坎坷。八十年代由李行執導的台灣鄉土電影《原鄉人》,電影由秦漢、林鳳嬌擔綱演出,故事就是描述鍾理和的一生。按鐘理和19歲時愛上比他年長數歲的同姓女子鍾台妹女士,因不容於家族而出走中國東北,其堅忍不拔的性格,與豐沛的情感,寫成「笠山農場」、「奔逃」等不朽之作流世。

黃蝶翠谷:位於廣林里(美濃區高106(民族路、廣興街),左轉高109(廣福街),約三公里後即抵。)。日據時期,日人在這一帶廣植鐵刀木,作為槍托及鐵道枕木的樹材;卻引來大量銀紋淡黃蝶產卵,因其幼蟲嗜食鐵刀木樹葉,在種種氣候與環境之條件配合下,曾經有超過5千萬隻以上的黃蝶族群,滿山滿谷飛舞。適合觀察淡黃蝶的季節在每年的的5~7月,端午節前後更是壯觀。

 

雙溪母樹林:位於黃蝶翠谷旁。是台灣百步道之一,園區內步道全長4公里,上升不超100M,路況平穩,步道沿途都有樹種指示牌。順著蜿蜒山徑往上,途經不同的樹種種植區域,蟲鳴鳥叫不絕於耳;映入眼簾的都是翠綠的森林,林木參天,也難怪遊人很多,有的甚至於步道平坦處搬椅休息聊天與泡茶,徜徉山林綠意,酷暑與其何干。

靈山步道:位於美濃鎮的靈山,集結著歷史與休閒的郊山步道。坡度不陡且路況平坦。步道沿途風景秀麗,生態資源豐富,竹林更是此步道最具代表的景觀,登上稜嶺可遠眺玉山山脈、阿里山脈及旗尾山,是一條體驗大自然、郊外踏青的休閒步道。車停於「雷音寺」,沿寺左的水泥路面上登約15分鐘後來到一間土地公廟,此處為一休息區,設有木造涼亭一座,展望非常良好,土地公廟後方有一條明顯步徑是通往人頭山的路,順山徑而行,步程約15分鐘即可登頂,山頂有顆編號476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夥房:美濃地區客家人傳統的建築形態,其房屋大多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主,這樣的建築歷史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淵源,夥房都是以祖堂為中心,祖堂裡供奉的是祖宗牌位,神龕下方祭拜土地龍神也就是俗稱的地基主,祖堂兩側有對聯,左側記載祖先的功績,右側則是記載這個家族的遷徙歷史,門前有堂號對聯,祖堂前方有天井或寬廣的禾埕,依建築倫理,左右兩側按照輩份高低往外延伸,整體架構就如同ㄇ字型的形態,看似簡單的建築,有風水概念卻也有著深遠的人我倫理觀。客家人重視淵源以及家族觀念,即使已各自成家的兄弟也不願分家,家族人漸成聚落,而形成夥房的特殊建築。(相片是於圓山街拍攝)

月光山步道:是美濃區最高的山,標高649公尺,山頂立有一顆編號487號的三等(升二等)三角點基石,玉山山脈南端最後一座超過600公尺的山峰。自美濃區開車走高181線至6K處的月光隧道前三叉路口右轉循指示牌上山,於福德祠前右轉上去即可達月光山步道的停車場,依指示牌行走即可登頂 ,單程約一小時。可順遊雙峰山與克孝峰,O型一圈約3-4小時。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克孝峰&日光山連走行程]。

克孝峰:登山口位於月光山停車場左側過溪即可看到,一路上路條很多,約一小時即可登頂,可與月光山、雙峰山同登,O型一圈不用4小時。按::克孝峰是由找路人為紀念林克孝先生所開闢出來的一座新山,林先生係新竹縣人,曾任台新金控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副教授,亦曾任台灣袖珍博物館館長。自國小開始,對登山活動有很濃的興趣。就讀成功高中時,與學長一同創辦登山社。大學時代,曾任台灣大學登山社社長。生前極力調查台灣人就是南島民族史實資料,在發崛、紀錄、宣揚台灣原住民文化、促進族群和諧有重大貢獻, 曾出版「找路-月光•沙韻•Klesan。」一書,不幸於2011710日在中央山脈北一段的南湖大山上束穗山斷崖墜崖身亡。 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克孝峰&日光山連走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