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溪鄉

卓溪鄉原稱「巴內大」,由於當地溪流除大雨外,終年無水,所以昔日名為「乾溪」。光復後成立鄉治,改名「卓溪鄉」。鄉名取自布農族中布農族群卓社、卡社群之譯音。

卓溪鄉在早期是布農族之活動生活區。1946 5 月,成立山地鄉,本鄉名為太平鄉,嗣以名稱與台中市太平區相同,乃於次年 1 月以鄉行政中心所在地卓溪村而名為卓溪鄉。

鄉民絕大多數為布農族人,次為賽德克族(都達Tuda)及太魯閣族,阿美族再次之。除了立山村外,全鄉各村都是布農族人的村落,其中以巒社群分佈最廣,人口數也最多。郡社群次之,該社群主要聚居在古風村的秀巒、崙天、古楓、白端等部落;卓清村之清水、南安部落;太平村之中平部落等地。丹社群則主要聚居在崙山村,及部分的立山村古村部落。

詳細行程(104/05/28)

八通關古道:自南投縣的竹山鎮至花蓮縣的玉里鎮,途中經過鳳凰山、東埔及父子斷崖、八通關草原、乙女瀑布及瓦拉米步道等地區,全長約152公里,係同治13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舉進犯,清廷只得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道路通達東部。中路於光緒元年(1875)由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1500人,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約152公里,登山入口由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進入。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島,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台政後,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之後歷經日人據台理蕃事業、布農抗日行動等事件,八通關古道訴說著清廷對台灣經營,見證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也象徵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抗日行動的英勇事蹟,歷史也在八通關古道的一草一木中一一浮現。是台灣首座橫跨東西方山嶺的道路。古道也是喜愛長途縱走山友的健行路線,全程走完約6-7天(指由東埔溫泉至瓦拉米古道段)。現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八通關古道鹿鳴路段:係台灣百步道之一,全長2.7K,為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的最東段,因台30線道路的開通,現走瓦拉米步道或縱走八通關古道的山友已不再走這一段步道了,本步道維護良好,寬度均在一公尺以上,有如走在太魯閣的錐鹿古道,也同樣是腰繞路線,雖沒其峽谷壯觀的景色,但綠色的縱谷景觀也另有一番特色。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八通關古道鹿鳴段行程]

八通關古道殉職者紀念碑:位於卓 樂國小大門前的道路,往八通關古道走不到10分鐘的路旁,是為紀念當初修路不幸殉職人員所立。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安遊客中心:位於卓清村83-3(由花蓮市循9號省道南至玉里,接18號省道經卓樂可抵南安),提供解說教育及旅遊資訊之服務。建築物為中國庭園式造型,前臨秀姑巒溪上游拉庫拉庫溪,遊客中心的門前存放一座八通關越道路開鑿紀念碑,是由楊南郡於1988219日所尋獲,碑身的正面題「八通關越道路開鑿紀念」,背面則記載動工日、完工日、工期、動用人次、興建經費、傷亡人數及全線最高點的海拔標高等開鑿紀事。

南安瀑布:位於南安遊客中心之後不遠處的18省道旁,因拉庫拉庫溪的主流與支流發生差異侵蝕,造就出懸谷式瀑布。瀑布落差高度約50公尺,集山澗之水臨空而下,有如白練洒空,氣勢萬千。

 

瓦拉米步道:步道口位於南安遊客中心後2公里處,步道全長14公里,係八通關古道的一部份,全程好像一條鑲在大里仙山陡直山壁的腰帶,沿湍急的拉庫拉庫溪而行。這裡的森林屬次生闊葉林,主要為台灣胡桃、華八角楓等,沿途可見低海拔闊葉林,蝴蝶飛舞、鳥兒鳴唱,更有許多松鼠在樹枝間跳躍,令人心曠神怡。 詳細資料請自行瀏[瓦拉米步道行程]

玉里山:標高2157公尺,名列台灣百名山#091號,山頂有顆一等三角點,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玉里山行程]。

卓溪山:標高1129M公尺,山頂有顆編號1217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卓溪山行程]。

山風瀑布:位於瓦拉米步道二公里處,山風一號吊橋懸於石崖間,河流對岸岩石紋理歷歷可見,腳下的溪流淙淙流瀉,邁出第一步,考驗自己的膽識。至山風瀑布處有觀瀑亭,只見瀑布水流灑落如白絹,瀟灑無比,而瀑布水源自大里仙山,水流經山風二號吊橋,一瀉而下,夏日裡,行經吊橋,涼意迎面拂來,暑氣全消。順著長長的階梯下行,可由梯下涼亭觀瀑,看著水流滴溜溜的打著轉兒,從大石上滑下,掉進壺穴,又落到另一段水道中,如此躍動不息,心情也跟著水流輕快靈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