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鄉

吉安鄉於中國的清朝年代,此地已是能歌善舞,澎湃自然情懷的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的『竹腳宣社』的與崇敬祖靈的山林之子太魯閣族二大族群之居住地,阿美族稱此為「知卡宣」,意為出產薪柴甚多的地方,漢人音譯為「七腳川」。

日據時期稱為『七腳川社』,後有日本移民於此,稱為吉野村,台灣光復後設「鄉」,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語意色彩,且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正名為「吉安鄉」沿用至今。

吉安鄉在16世紀,開始有中國漢人不顧清朝廷禁令進入開墾。1874年,清朝解除後山禁令之後,更多的大陸漢人及日治時期,從台灣西部、北部遷移過來的勞工、佃農相繼來到東部,使閩南人成為人數最多的族群。客家人則是1812年由李亨、莊找帶領從宜蘭進入奇萊平原開墾。國民黨入台後,更有大批的外省人到此地干城地區的「五十甲」、光華農場等鄰近木瓜溪的農田開墾。從此,吉安鄉就是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的居住地。各族群間不同生命的交融,建構了跨越族群的生命共同體,卻又各自保有獨特文化風格,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在地文化。

詳細行程(104/05/26)

吉野開村紀念碑:位於慶豐村慶豐市場後方(中山路三段52652),吉野是日本在臺推行的第一座官營移民村。日人乃立碑以為紀念。碑體上還有當時台灣總督中川健藏所提的「拓地開村」字樣。

慶修院:位於中興路3451號,攢尖式屋頂(日語稱為「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有一股濃厚的江戶風格,西元1917年,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於是在吉野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台灣光復後,「吉野布教所改名為「慶修院」。目前被列為第三級古蹟,已成為吉安鄉的文化觀光景點,日人來到花蓮,也會到慶修院敬拜,緬懷過去。院內擺設還保留有日本風味,日本的藝品也充斥販賣部,不注意還以為就是在日本的觀光勝地遊覽。

阿美文物館:位於文化五街,多種展示空間,適時展示皮雕、木刻等山地文物,其中演藝堂是傳統歌舞的絕佳展演場地,望在原民族人齊心努力及各界鼎力支持協助下,讓原住民的族群文化傳承工作能一步步築夢踏實。

南埔公園:位於南華村華興五街。面積廣達十多公頃,園內環境的綠美化、木構長廊、石雕藝術等,處處呈現不同於傳統公園的風貌。園內設有演藝堂等文教場所,提供親子育樂、教學場所。

客家民俗會館:位於南埔公園內,館內多元展示空間,經常舉辦客家藝文展覽與表演活動,是一處兼具視野、景觀、休閒、遊憩、文化、藝術的好地方,提供遊客更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農會草世紀念公園:位於中山路二段201號,就在路旁,面積不算大,但設置有兒童簡易遊憩場所、小火車等設施,也可以停車休息買特產品嚐冷熱飲再走。

鬱金香花園城堡餐廳:位於吉興二街3301(與農會草世紀念公園相鄰),是一間兼具餐廳的民宿,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草地上放養的羊,也有花房提供各類花樹供喜愛者購買。

知卡宣森林公園:位於中正路二段299號,是吉安鄉面積最大也是最新的公園,內有廣大的綠地、兒童遊戲場所,也有用相當多酒甕築成的展覽區,園區內最漂亮的應是那間外型有如城堡的洗手間了,可惜大概是離市區稍遠,利用的居民並不多,目前園內仍繼續增強設施中,相信全部完工後,這裡將是吉安鄉最好的休憩場所。

南華菸樓:位於南華村南華五街26號,有多棟保存很好的菸樓供遊客回憶過往此地煙葉盛產的情況。

初音山生態池:位於初音山下的山下路一段200號民宅附近,有自行車道經過,大片的綠色草皮,配上滾滾的灌溉用水及水車,形成一幅美美的農村景色。

初英山:海拔905M。台灣小百岳 排名#088,山頂有顆編號1214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初英山行程]

三角點基石:

草分:標高54公尺,有顆編號4282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走吉興路三段(花25線)往南行,至永吉八街十字路口前停車(高稻支香61電力桿)

基石位於左側田中;快被農夫高起的植土淹埋。前距離永吉八街的水圳約10公尺,距吉興路約2公尺。

音山:標高公尺,位於吉安村山腳2號,山頂有顆編號777號的三等三角點。

忠靈祠停車場起登階梯,廣場有飛彈、戰車與驅逐艦砲台,象徽陸、海、空三軍合一的精神,緩陡上階梯走3分鐘後到類似「台北中正紀念堂」的英魂堂,續上至英魂堂的正後方高點,基石就立於水泥台上,很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