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區

中正區早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居住地,是擺接社及秀朗兩社的居民活動區。

清朝曾於萬華至大稻埕之間修築台北城一座,計闢5門,東景福、西寶成、南麗正、小南重熙、北承恩,而東北兩門又築外郭,此乃本行政區之初立,亦即所稱之「城內」,也就是民國79 年以前的「城中區」。城中區乃衙門所在地,古亭區則隸屬於大加吶堡與擺接堡的一部份。

清光緒 21 (1895),清朝依據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之臺灣總督即設在臺北,置臺北辦務署。臺北始有重大的基礎建設。

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戰敗撤守台灣,仍以台北為其暫時首都。

1990年,國民政府將台北市的古亭區和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按:古亭區地名之由來乃因由(古亭苯)這種裝稻穀的建物得名。或擊鼓示警的(鼓亭)而來。至於城中區則是因其位於古台北城的城池中央而得名。)

中正區是台灣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區內承襲多座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物,現大多為中央機關用地,也因本區的重要性,值得參觀的地方很多。

詳細行程(104/11/07)

總統府:位於重慶南路一段122號。總統府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在城內核心地帶,總督府朝東門,象徵旭日東昇。於大正元年(1912 年)動工,8 年(1919年)竣工,總面積超過10,000多坪,為當時東亞少數巨大建築之一。總督府的建築風格屬於後期文藝復興式,柱頭多為簡潔的多立克(Doric)柱式,但柱身及牆身多橫帶,外觀非常華麗。民國39(1950)曾作行政院辦公廳,旋又改為總統府迄今,現已列為國定古蹟,總統府前廣場是每年重大慶典的會場。 總統府對面的228公園旁建有一座白色恐佈受難者紀念碑,是為提醒主政者別再犯過去的錯誤,好好保護台灣人民。

景福門:又稱東門,位於,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如今由於它正位在總統府前,成為許多集會遊行的隊伍必經之處,也為東門帶來了無數上鏡頭的機會,可以說是全臺灣人最熟悉的一座城門,也儼然是此區政治與交通的重要樞紐。當年臺北城的5座城門中,東門是作工最為細緻的一座。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以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十分典雅。可惜後來同樣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城樓,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國立中正紀念堂:位於中山南路21號,為紀念先總統蔣介石而設。園區全區面積 250,000 平方公尺,除了高70 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的藝文廣場、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光華池、雲漢池等,提供民眾休憩及遊覽觀光。解嚴之後,許多學運或民運都在廣場舉辦集會遊行,較著名的有野百合學運及倒扁活動等。96 年更名為「自由廣場」。

麗正門:位於公園路、南昌路與愛國西路等數條道路交會路口圓環上。是舊台北府城的南門(係台北五個舊城門中規模最大者),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南門的城樓,即樓閣的部份,由閩式碉堡城樓改建為中國華北宮殿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

台灣菸酒公賣局:位於南昌街1 1 號及4 (麗正門附近),係日據時期所建,日人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資,乃設置專賣局,專賣局形狀類似倒V,擁有尖塔的該建築,其尖塔正為該建物的最特殊處所。除了6 層樓高的尖塔極為高聳,上面還鋪陳銅皮頂與精緻浮塑裝飾。國民政府來台後將之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並列為國定古蹟保存。一旁則為戒備森嚴的總統官邸,備有蛇籠預防民眾抗議。

東和禪寺鐘樓:位於仁愛路段21-33號(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明治41年(1908)。鐘樓的建築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2 樓內部懸吊1 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1 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屬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現已被列為市定古蹟。

台北善導寺:位於忠孝東路一段23號。為日本佛教淨土宗所設立的佛寺。日據時期台北市內較著名的佛寺約有七所,善導寺是目前現存規模最大的一所。寺外觀簡單樸素,和中國寺廟的精雕細琢有很大的不同。善導寺一旁的慈因大樓,成立佛教歷史博物館,致力於蒐藏佛教藝術文物,館藏豐富,是國內最大的佛教文物館。

228和平紀念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或懷寧街109(原台北新公園),建於明治32(1899),佔地面積715,520 平方公尺,為城市記憶的歷史地標,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亦為市民生活之精神座標,是臺灣第1 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綠地遍植熱帶樹林、園道、露天音樂台、日式小石拱橋池塘、博物館、二二八紀念館、巨石遺物、古砲、老火車頭、碑林、民間石製器具、褒揚急公好義坊、旌表黃氏節孝坊、日治時代放送喇叭亭、中國北方官式亭閣、日晷儀等。民國81年「行政院二二八建碑委員會」選定新公園中心點,拆除原有「標準鐘塔」,改建二二八紀念塔,於84 2 20 日落成。雖在塔前勒石立碑,卻是有碑無文,政府期盼超越政治悲劇,擺脫歷史陰影,追求和平、寬容、諒解,故將新公園易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

黃氏節孝坊:位於228和平紀念公園內,(3 級古蹟),黃氏節孝坊,是為旌表艋舺王家霖妻黃氏節孝事蹟而立。黃氏,淡水人,享年74 歲。16 歲嫁入王家,28歲喪夫;46年間,上事翁姑,下撫遺孤,清操勁節,鄉里賢之。同治年間,奉旨旌表。光緒8 年〈1882 年〉建坊於臺北府城東門內,明治34 (1901),日人拆遷至二二八公園博物館東側。

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228和平公園內,博物館興建於大正4 (1915),由日本名設計師野村一郎設計,建築樣式採仿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多力克式,中央圓頂塔高近30 公尺,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博物館收藏許多臺灣人文史料,包括原住民文物、漢人開墾史料、甚至有華南及南洋的資料。自然史料包括動物、植物及礦圖 6-49 總督府博物館物等,戰後改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後因政府組織精簡,於 88 7 1日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轄,正式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勸業銀行:位於228和平紀念公園旁(襄陽路與館前路口), 建於1933年,專供農業借貸之用,光復後改為嘉灣土地銀行,建築風格為折衷樣式,臨街面設有騎樓。巨大的柱子予人宏偉穩重之感,鐡骨鐡筋結構,外橋貼人造石片,使具有石造建築之美。柱頭上有獸頭裝飾,及女兒牆上略微傾斜的線條是古並典建築裝飾的特色。現已列為三級古蹟,常見結婚業者到此取景。

立法院:位於中山南路1號,是民意的最高級機關,常有請願人士、團體在此活動。

監察院:位於忠孝東路一段二號,有別於民主國家之三權分立潮流,它是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特有的產物,可惜現大多淪為主政者酬庸的機關,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就不會再有它的存在。

台北車站:位於北平西路3號,是台鐡、高鐡、台北捷運共構的車站,可連結到台北地下街、轉運站等地,假日已淪為外勞集會所。

機捷台北站:位於台北火車站至鐡道部之間,是桃園機場到台北間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車程只要半小時。

 

鐡道部:位於塔城街(承恩門正前方),建於日治時期,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鐵道部先改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鐵路管理委員會、後改制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目前列為國定古蹟保護。

台北相機街:位於博愛路與漢口街的交口一帶,一直延伸到稱為北門的古蹟承恩門,這裡擁有全臺灣最密集的照像與攝影器材行。這樣的產業密集與專一性,是全世界僅有的商業聚落模式,全都集中在攝影相關器材的販售。

臺北承恩門:位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為臺北府城的正門。門額題「承恩門」,有朝向北極星或承受皇恩之寓意,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亦是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現已被列為國定古蹟。北門是臺北城內通往大稻埕的交通孔道,也是清廷官吏進出臺北城必經的門戶,所以昔日在北門外設有木造的接官亭。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屋架仍為傳統式木構架,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城額以石雕成,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有一壯壯又高大的水準點基石就座落在城門旁。

台北北門郵局:位於忠孝西路1114(承恩門旁)。日據時期的建築,設計師為日人栗山俊,建築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充滿了線腳。這座當時臺灣最大的郵局使用鋼骨構造,但外牆多用貼面磚及洗石子技巧,它的褐色面磚,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作用,現已列為三級古蹟。

臺北撫台街洋樓:位於延平南路26 (北門郵局斜對面),明治43(1910)在此處曾建造不少店舖。建築物採用石木混合構造,1 樓為石造,出現精美的石拱騎樓,2 樓及屋架均為木架,屋頂覆以銅片瓦,斜度很陡,並闢老虎窗以便通風,它是一座歐風十足的店舖建築。現已被列入市定古蹟保存。

中山堂:位於延平南路98號,昭和3(1928)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重要建設項目,拆除清末布政使司衙門,原址興建「臺北公會堂」,公會堂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為四層式鋼骨建築,建築式樣具有西班回教式建築風格。民國34(1945),日本戰敗,臺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光復後更名為「中山堂」,主要功能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現已列為國家2 級古蹟。並提供各界辦理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表演,為臺北市具有文化氣息的藝文場所。 中山堂後方原是清朝臺灣布政使衙門所在地。中山堂的正前方也立有一座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位於八德路一段1號,原為台北酒廠,創設於日治時期大正3(1914)。園區包含戶外藝文空間及室內展演空間兩部分,是一個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也是一個以藝文為主的專業場地,除了規劃功能多元的多館室、多元的排練、展演空間、華山部落格、藝文資訊站、圖書資料教室、親子園地等服務設施,還有那廣闊開放的綠意空間更是「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最獨特也自豪的空間特色。

八德資訊商圈:位於八德路華山創意文伦園區附近,物美價廉又前端的電子產品,別忘了肚子餓時,商圈內也有到地的風味餐美食。

自來水博物館:位於思源街一號(永福橋旁),為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博物館外型仿自古希臘神殿,建築品味特殊。由歐洲工程技師引進的新古典主義形式建築,融合古希臘、羅馬及巴洛克等建築風格,正立面有一長串半圓弧形的列柱,內部屋架為鋼骨構造,窗格以鐵件鑄造,後方整排外開式的綠色木窗櫺,坐在充滿歷史痕跡的洗石階梯上,斑駁又帶點裂痕的列柱將景深拉得深又廣,已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博物館外部是自來水園區,規劃有許多主題區,例如水源地苗圃、生態景觀步道、管材雕塑區、輸配水器材區、公館淨水場、水鄉庭園、公館水岸廣場、親水體驗教育區、量水室古蹟廣場、水霧花園等等,不僅讓民眾認識自來水的相關訊息,是民眾夏日消暑的去處,同時也是新人婚紗攝影、戶外教學最佳地點。

小觀音山步道:位於水源里(自來水博物館區內),上升落差僅25M,但卻是本區最高的地方,O型一圈不到30分鐘,有二座小山頭,前座有座涼亭及一顆水準點,後座有座 深5公尺的大蓄水池,步道由水泥路、木棧道與小鵝卵石所組成。

台北植物園:位於南海路53號,是日治時代研究植物的重要場所,占地約8公頃,園區內除國有樹種外,也曾派員前往歐、美、澳、非洲及東南亞一帶,多方面收集樹種,目前總計蒐羅之植物多達約2000種,對於學術及自然科學之教育貢獻殊鉅。現免費開放園區供民眾參觀,並提供解說老師引導,讓前來遊園的民眾收穫滿滿 ,園區內可見扛著大砲的攝影家獵取鏡頭。

 

欽差行臺:位於台北植物園內,清朝時期接待外地高級官員而於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所建,因中山堂改建而被搬遷至此(早期大家都誤認為是布政使司衙門)。現被列為二級古蹟。按:臺灣布政使司係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奏請增設,位階僅次於巡撫,總理巡撫一切事務。)

南海學園:位於由南海路 53 號(建國中學對面)進入,左前側就是「國立臺灣藝術館」,經常展出各類藝術作品,也經常演出戲曲、戲劇節目。再往左側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再左就是植物園等機構,故稱為南海學園。

國立歷史博物館:位於南海路49號,蒐藏有國畫、法書、西畫、玉石、陶器、瓷器等等十九類文物,共計五萬餘件。其中文物品類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文物樣貌多元,古今兼備,並深具民間性與生活性。每隔一段時期就會適時輪流展覽文物,提供愛好歷史文物者一處絕佳的學習環境。

郵政博物館:位於重慶南路二段45號,是座郵政專業性博物館,其所典藏展示之文物票品,無不源出於郵政,而所辦理各項活動,亦無不與郵政相關,既係藉以傳承郵政使命,又復憑以發揚郵政文化。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位於南海路54(郵政博物館旁),內部陳列民國36年(1947)二二八事件相關資料供民眾免費閱覽,期待台灣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
按:1945-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與共產黨爭奪國家領導權之戰),國民政府戰敗撤退來台時之前,先派遣陳儀來台接收日本投降事宜,並即擔任當時台灣最高行政長官(後來因其它罪遭槍決),由於其施政倒行逆施,導 致臺灣發生歷史上最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事件,台灣人遭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屠殺 近三萬人始平息。二二八事件發生原因極為錯綜複雜,首先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人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臺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內戰,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國民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臺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事件發生後,情治單位得到陳儀授權進行「反間工作」,組織「忠義服務隊」,利用黑道流氓在臺灣各地製造混亂、燒殺擄掠、毆打外省人以擴大事端,製造中央派兵藉口。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和緩後又擴大鎮壓屠殺、實施清鄉、逮捕槍決知識菁英和民眾,並且長期拒絕面對真相及承認錯誤,使二二八事件影響臺灣長達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