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區
本地以前是的居住地,故有此稱。「沙轆」係本鎮舊稱,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民國九年改稱沙鹿,沿用至今。(沙鹿鎮志,民83,沙鹿鎮公所 編印)
本區原是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沙鹿』社Papora(巴布拉族) 居住的地方。他們的生活以狩獵捕鹿為主,並從事簡單的農事耕作。當時沙鹿稱為「沙轆社」,共有三十餘戶,是平埔族中的大村落,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明鄭以後,漢人陸續來台開墾大肚山鹿寮山麓,早期山鹿多,漢人來到此地捕捉山鹿,搭建簡單的寮舍,以供休息暫歇或存放獵物。後來漸漸形成村落,此地就叫做鹿寮。鹿寮漸漸繁榮後,有「九萬十八千」的美譽,當時鹿寮地區居民生活富裕,家財上萬元的有九戶,千元以上的有十八戶。清雍正年間清總兵藍延珍到中部屯兵開墾,屯兵與平埔族常常發生土地糾紛,在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發生嚴重爭執,此時「大甲西社」作亂,沙轆社也參與圍攻彰化縣城,歷經四個多月的戰亂,為清總兵王郡平定,沙轆社被清政府改稱「遷善社」。當時沙轆有南北遷善社,約有百戶人口,其出入口地方稱「社口」。
沙鹿區緊臨台灣海峽,是台中市沿海地區人口最多的區域,可惜人文、歷史等景觀相當缺乏,旅遊景點硬是被臨近的清水區、龍井區所比下,雖有弘光科技、靜宜大學等二所大學校園可參觀,但對遊客來說,也僅止於路過而已。
詳細行程(103/03/04)
台中航空站:位於西勢里中清路42號,目前已飛航台中往返台北、馬公、花蓮、台東、金門、馬祖南竿等六條國內航線,尚有部份國外短程航線。
南勢溪:位於南勢里(鎮南路轉南斗路,經過南勢公園、榕樹公,直行到底即達。)長約六公里的南勢溪,水量大河水清澈,發源自大肚山台地,沿途吸納了家庭廢水、地下湧泉,流經南勢坑段兩岸竟是高聳又茂密的長枝竹林,加上南岸未破壞的次生林相,使得溪水清澈見底,魚蝦悠遊其間,蟹類螺類經常可見,溪水孕育出清甜的茭白筍及相關疏菜。早上前來,可見溪中湧泉,所以在景觀台下常見洗衣婦洗衣景觀。
?圖根點:位南勢溪觀景平台上方,由養魚場階梯步道上約三分鐘(無路可達),稜線上有水泥產業道路,又是墳區,沒什可看,但工寮旁的果園靠竹林區意外的發現一顆不知名的圖根點,期日後讓好心的 山友幫我補足此山的資料。
沙鹿鎮登山步道:位於台灣大道(台12線/9K)處,中二高高架橋下下為步道起點。總長僅1.4公里,是步道與自行車共構的一條柏油產業道路,步道旁是相思林,也是沙鹿通往台中市都會公園最快速的一條捷徑。路線沿途可見沙鹿、梧棲、大肚山美景。到最高點的金母宮也是步道終點,落差僅125M,中途還會經過一處快哉亭景觀茶館,當路過時,別被火車平交道的打鈴聲嚇到,就進去喝杯飲料下瞰大肚山美景再走。時間充裕的可過金母宮(以後為車道),下接都會公園的南路來個O型路線共6.4K,可以過過步癮。
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位於屏西路186號(附近有家老字號的鵝肉店),文物館於1984年由陳天賜師父成立,主要陳列展覽其作品以及收藏的各式古刀劍,陳師父曾榮獲民族工藝師獎及產品菁英獎,為海峽兩岸絕無僅有的民族手兵藝術冶劍師。文物館共有2樓,一樓主要展示孩時物品,二樓最則為寶劍的展示場所,裡面所收藏的刀劍全為陳師父親自鑄造或收藏刀劍,約有百餘件之多。屋外有簡易鑄劍爐,免費參觀,週一休館。
清河堂張宅:位於犁份里七賢路413-417號(崇寧宮右側),為傳統的三合院型式,興建於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由當時的張姓子孫,張進益、張進清等三兄弟一同興建,是如今仍保存完好的清河堂古蹟之一。清河堂構造為磚木混合,為傳統的合院型式(一落二護),從牆面到柱身的洗石工法、步通瓜筒上連疊四層斗拱如今都已經非常少見,極具研究觀賞價值.且外清河堂以中式木構架和西方平面式混合應用,十分少見。藍色的屋外顏色,更顯出其特別,尤其圍牆是以粗大的鵝卵石所砌成,應有很好的防盜作用。
植槐堂王宅:位於犁份里七賢路255號(福德廟叉路左側),興建於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建築融合了東西方風格,並且內地舖磚,為當時的院落風貌,可作為犁份地區第一代保正家族史之空間見證。植槐堂為傳統四合院型式(一落四護),屋頂為黑瓦,台基則是用卵石所砌,高達五層,植槐堂前方廣地舖磚,是當時的院落風貌,左右內護與正身接於當中五間之外,作法高於傳統五間起作法,且在傳統建築工法上步通、墀頭、門額等處裝飾融合東西方風格且作工精美。宅前綁有二隻大狗,雖綁有鐡鍊,若走到宅前拍照一定會被咬到,請遊客小心。
樂山林戶外用品社:位於鹿峰里中山路671號(勞工育樂中心對面),是大台中登山社附設的登山用品社,老闆也是大台中登山社社長,因社長本身就是登山人,所以所賣的用品就是山友所需要的登山用品及裝備,就連沒什賺頭的雨鞋也有,曾被其它登山用品社笑社長傻,他也笑笑說,祇要山友需要的就賣,賺不賺錢那就是其次囉!足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