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區

 

大里舊稱『大里杙』,早期為洪雅平埔人的社域,地名係出自該族之社名譯音,『杙』係船停靠碼頭後,將船繩固定的一個木樁。雍正乾隆年間,中國漢人自大陸湧入,沿大肚溪進墾,並溯大里溪而上。由於這兒交通方便,加上移民的勤勞,使得大里杙很快的成為臺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當年的移民之中,以來自褔建漳州的人數最為眾多,其中又以林姓更為人多勢眾,最有名的當屬抗清義士「林爽文」,由於不滿清廷魚肉鄉民,故組織臺灣「天地會」,展開反清活動,可惜起義失敗,一代志士慷慨捐軀。而名聲響亮的「霧峰林家」,原為大里林家其中一支流,因林爽文事件,方舉家遷至霧峰,因此今日著名的「霧峰林家花園」,其根源就在大里。

民國初年,「大里杙」改稱「大里」。以往的臺灣,人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可見大里曾有過繁華風光的歲月。

詳細行程(104/07/15)

國光公園•二二八紀念碑:位於環河路。民國36年中國的大陸發生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因殘暴的壓制,而發生震驚全台的228事件,當時台灣的菁英份子被捕被殺的相當多,台中縣的受害者及受難者共有四十九位,為紀念他們,台中縣政府便興建了「台中縣228紀念公園」。而228紀念主碑由22.8公尺高的鋼所製成,形狀為蓮花花瓣,花瓣與花瓣之間則懸掛有56隻紙鶴群,象徵了和諧以及和平的意義;碑底尚刻有靜宜大學的教授所撰寫的二二八紀念碑文,以及受難者名字。

康河:位於興大南街(中興大學校舍後方),原是旱溪的一段,由中興大學本著『前有哈佛廣場,後有劍橋康河』的理念,將原本一段雜草叢生、視覺景觀雜亂的旱溪整建而成具有休閒、教育、活動的場所,並稱之為康河。台中市輕艇恊會於康河設有輕艇提供教學,整治成功的康河不僅有美麗的河川景色,魚兒成群,也是釣客喜歡的地方。

鹹菜巷(將軍二巷):位於大里區公所斜對面的福德祠巷內即為舊稱的「鹹菜巷」現則稱之為將軍二巷,起源於光復後的土地改革時期,當時佃農終於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了,於是農民便在冬季稻作收割完畢後就繼續種植可醃漬的芥菜,然而隨著農業精緻化政策,芥菜加工的產業也達到顛峰,當時隨處可見醃製芥菜所需的木製大木桶,塑造出獨樹一格的聚落景觀,直到70年代以後終究逐漸沒落了,這種獨特的景觀儼然已成為過往,但還是能夠想像當時的繁華熱鬧,現今僅剩二家在製作鹹菜了。

大里杙文化館:位於大里戶政事務所對面,建於1929年的大里杙文化館,原本是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所,因此建物本身就是一幢具有可看性的歷史性建築,屋身由石磚所造,加上舖著灰黑文化瓦的四面斜屋頂,外觀特殊,可細細欣賞。館內還收藏許多當地的文物,想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必須連絡區公所接待人員。

福興宮:位於大里杙文化館旁,是大里區最大的信仰中心,宮前的上午就是傳統菜市場,人潮很多。

最佳賞鳥點:位於草堤路,是大里溪的一段,冬季候鳥季節,立於橋上可觀賞到候鳥,也可以看到釣客在整治後的大里溪釣魚。

進士公園:位於爽文路與德芳路交叉路口的一處小公園,為紀念於清朝光緒十九年高中舉人的大里人士林允卿(本名林文欽)而設,園區內有座墓道碑,是石刻贔屭,其背上馱負著一塊石碑,碑額上題了「皇恩」2 字,配飾兩條龍紋,而碑文上則是刻著「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碑」。

進士墓:位於爽文路508號民宅對面巷子進入不到100公尺的稻田中(離進士公園不遠),墓前設有一對水泥桿,是代替已腐壞的舉人桿吧!墓碑上刻著:「皇恩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公墓」字樣。

三角點基石:

大里:標高41公尺,三等三角點103號基石已遺失。

基石原本位於大里國小側門前的新興路99巷進入,原本的果園現已改建為「楓丹白露」社區,基石已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