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

泰山舊名「山腳」,源於此地座落在平頂山(今林口台地)之下而稱之;早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的地方,中國漢人自明末清初始有泉州安溪人進入開墾。

日據時期,本地隸屬新莊郡(),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入主台灣,於1950(民國39)始由新莊鎮分治出來而成立泰山鄉,當初新鄉名是以境內有「頂泰山巖」香火鼎盛、祖師靈驗、廟貌巍巍,登臨其境,台北盆地一覽無遺,因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遂相傳成習改曰「泰山」,20101225日,因臺北縣升格改制為新北市,本區亦同時改為「泰山區」沿用至今。

詳細行程(105/09/20)

明志書院:位於明志路二段276號,素有「北台首學」之美譽,是北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史蹟之一,1763年,福建汀州永定籍貢生胡焯猷鑒於北臺無學舍,而捐出瓦屋一進五間,廂房十二間的屋舍成立義學,並捐出八十甲水田做為學產,以租佃所得供應書院的各項開支。隔年夏,閩浙總督楊廷璋撰文以誌此事,並將義學命名為「明志書院」。書院原來的規模相當大,約可容納百餘人,後因年久失修而於道光年間傾倒,現僅存原第一進正身外加兩側落廒間,廳內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貢生胡焯猷祿位」。書院前方有敬文亭一座,係新北市三座敬字亭之一(另二座位於新莊區及樹林區),敬文亭曾於日治大正時期重修,雖非真蹟但亦有其歷史意義。

辭修公園:位於辭修路(泰山高中後方的山頭),公園原為已故副總統陳誠先生墓園,建於民國54(黑白相片係版主民國63年時造訪所攝),民國83年其家屬將靈骸遷移他處,泰山區公所強化該墓園並改名為辭修公園。公園除了保有原有莊嚴壯麗的景觀,還加強美化綠化、夜間照明,並建扶手木棧道涼亭及朔造中央平台景觀、親子遊憩戲沙區等設施。公園面積5.5公頃,首先佇立眼簾的是253階的中央石階,石階置有中層和頂層大平台廣場。中層廣場兩側保留褒揚令及輓聯石碑闢為沉思廣場,頂層廣場規劃興建為露天表演廣場。石階兩旁原本即為林相茂密的次生林坡地,再加上人工遍植的七里香、龍柏、南洋杉、樟樹、蒲葵、棕櫚等使環境更顯清靜幽雅。山坡上區公所更沿著地形舖設木棧道及涼亭等設施,兩旁種植許多台灣山櫻花、楓樹、槭樹等,每至春季櫻花盛開、秋季楓紅層層,倘佯其間詩情畫意,宛如人間仙境。而矗立於公園入口處巨大而耀眼的退役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是早期捍衛我空防的重要武器。

溝仔墘老街:位於明志路一段256(區公所旁),「溝仔墘」是早期中國漢人來此開墾居住之地。因一旁明志路的繁榮而落末成今日的純住家社區,街道中有一棟三開間的新巴洛克式洋樓,正身牌樓上有剪貼「同人」字樣,門額洗子石「得慶居」及百年古井是僅存的「古蹟」。

泰山巖:位於明志路(老街後端),建於1875年,供奉顯應祖師黃惠勝,香火十分鼎盛,為泰山人的信仰中心。

敢部隊指揮部碉堡遺址:位於同榮里明志路一段352巷底(文史影像公園內),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為防衛美軍攻擊台灣,在台灣本島部署五個師團、七個旅團,北部主要部署於台北的第六十六師團,師團長為中島吉三郎,部隊代號「敢」這就是泰山區民口中「敢部隊」的由來。碉堡遺址位處半山腰,視野良好。當時是日軍戰鬥司令部,作為發號司令及參謀本部,分上下兩層,一樓設有樓梯通地下室,碉堡內部隔成一間間房室,大小不一,寬約24米,深約3.654.5米,設衛浴及辦公室,依空間研判駐軍約3040人。目前不對外開放,遊客僅能隔著鐡絲網參觀。

尖凍山步道(尖凍山)標高175公尺,雖然不高,但山勢確相當陡峭,落差140M

00:00 登山口位於辭修公園最頂端的面牆左側步道。

00:20 陡上稜線抵三叉路口,依<左下往瓊仔湖寶凰宮,右往 吳厝窠>指標指示,取右續行平緩的稜線步道往尖凍山。

00:25 尖凍山,山頂沒有三角基點, 但可下瞰泰山市街,設有木椅供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