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區
淡水早期是凱達格蘭平埔族居住的地方,舊稱為「滬尾」,「滬」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由許多石頭堆成,利用海水的漲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早期台灣北海岸有20~30個石滬群,淡水在石滬群最尾端,故稱「滬尾」。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日治時期(民國9年),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為地名而沿用至今。
清代時期,「淡水」曾為整個臺灣在濁水溪以北半部的總稱。
淡水是個擁有400年歷史城鎮,遠在中國清朝時期,由於淡水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因而成為北部船舶往來重要的港口,進而帶動淡水的繁榮與發展。數百年來,淡水接納一波波洶湧澎湃的歷史風潮,演繹一齣齣撼人心魄的歷史事件,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彌足珍貴的痕跡;以今日淡水而言,目前認列為古蹟保存近30處,散落在淡水的老街古巷、山野平疇,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解讀,去體悟。台灣向來就是外來民族佔領的地方,淡水在各國佔領時期,相關資料如下:
西班牙:西元1628年起,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葡對抗,最先佔領北臺灣,並在1628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今日的紅毛城)。
荷蘭:1642年,佔領臺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商人進行貿易。
中國: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驅逐荷蘭人,淡水也暫歸明鄭。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中國大陸的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鄭氏降清。
日本: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戰敗,將台灣割讓日本而進入日治時期,當時因淡水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日方乃大力建設基隆港,臺北與基隆之間又因鐵路運輸之便,終而使基隆取代了從前淡水在北臺灣的地位。
中華民國:1945年二戰之後,中國再次接收台灣,並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戰敗而撤守台灣;實施地方自治,改設淡水鎮隸屬台北縣政府,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再改為「淡水區」沿用至今。
詳細行程(105/11/18)
紅毛城:位於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古稱安東尼堡,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以前台灣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稱作紅毛城了。紅毛城 三百餘年來,歷經西班牙、荷蘭、中國(明鄭)、中國(清朝)、日本、英國(租用)、澳大利亞(代管)、美國(代管),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所以城外立有 九國國旗,現已指定為一級古蹟並開放供民眾參觀。
淡水老街:位於中正路一帶,商店皆配合整建,並懸掛上統一規格的招牌,塑造良好的淡水老街形象。淡水老街上店面林立,不論是懷舊或是現代店鋪皆有,還有許多淡水著名的傳統美食,像是魚丸、魚酥、阿給、酸梅湯、石花凍、鐵蛋及多樣化的海鮮加工製品等,讓您來到淡水不僅可以賞美景,還可享受眾多新鮮美食。
淡水水上機場:位於中正東路42巷7號,為日本在台灣的第一座水上飛機場,早期是一處神秘而陌生的地帶,有駐軍管制,不僅門禁森嚴,更有捷運線鐵道阻隔,現仍列為軍事管制區,有部隊駐守,不得進入參觀。水上機場利用了淡水河口中央的浮洲的南邊河道四、五公里長的水面作為天然跑道,當時日本所建造的設備包括有:機場事務所、飛機修護廠、油庫、航空測候所、溜滑臺、牽引機等等。水上機場由我空軍接管後,供其氣象連隊使用,雖偶有直升機在營區起降,但已不做為水上飛機場使用。機場原有設施和建築也大都改建,僅存溜滑臺及兩旁美麗的石砌河堤。另外,日人所建之兩百米聯外道路的石鋪路面非常壯觀,在林蔭下宛如歐普藝術,早年學生都以「古道斜影」稱之,今日已納入淡水和紅樹林自行道的一部分。
金色水岸(景觀步道):位於關渡大橋到小漁港的觀光景點(淡水捷運站下往海邊走即達),總長約1.5公里,是由以鄰近水岸為主題所打造,規劃有林蔭步道、親水河岸、水上舞台、觀潮灣及休憩座椅等設施,經常吸引民眾到此觀賞夕陽、漫步與垂釣,午後也可在特色咖啡廳中悠閒享受香濃的咖啡。近年來因自行車風氣盛行,金色水岸也有一條經過紅樹林區、漁人碼頭及老街的自行車道,讓您一邊騎乘自行車,一邊欣賞海濱風光,還可遠眺觀音山與出海口的景色。
淡水渡船頭:位於環河道路,位處淡水河河口右岸,臺灣光復初期,除淡水至八里外,還有士林至蘆洲、關渡至獅子頭等渡船航線,惟72年10月關渡大橋通車後,渡輪逐漸沒落,現僅剩淡水至八里及漁人碼頭航線。航程只要6到10分鐘,沿河兩岸風景相當美麗,除了有山、海、河、城的多重景觀,每到夕陽西下時,河面變成了金黃色,船身在紅光裡顯得更是耀眼。到了晚上,月亮照在河水之上,明晃晃的白色水光讓人跟著心搖神馳,一陣晚風吹來,更是愜意無限。
淡水海關碼頭:位於中正路(紅毛城正下方的淡水河邊),碼頭啟用於清朝時期,曾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國際港口,在北台灣茶葉貿易最為興盛之際,每天皆有來自各國的輪船靠港。海關碼頭以觀音石及少許的唭哩岸石打造,採用十九世紀末的碼頭基本功法,在封港之後曾有許多漁家船塢停留於此,現為縣定古蹟。
漁人碼頭:位於觀海路135號,除可欣賞夕陽美景外,也建有情人木棧道及情人柱,白色風帆造型的人行跨海大橋更是漁人碼頭的招牌地標,全長165公尺,橫跨港區,連接木棧道與觀光漁市,入夜後,橋身會變換五彩燈光,呈現另外一種情調。
滬尾砲臺:位於中正路一段6巷34號(由淡水沿台乙線往漁人碼頭方向,於忠烈祠前方右轉就是。)砲台正位於忠烈祠與球場之間的樹林裡,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滬尾砲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砲安裝完峻。現在已被列為二級古蹟。
淡水忠烈祠:位於 中正路一段6巷31號(滬尾砲台旁),忠烈祠的前身為淡水神社,現改為宮殿式建築,供奉多位抗日烈士忠靈。忠烈祠周圍草木扶疏,種有大片草坪,早期種有多株松樹,站下牌樓下還可遠眺觀音山,為淡水八景之「烈祠松濤」。
雲門舞集展館: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與砲台間的車道進去不遠,展館有固定時間開放,館外也有不錯的休閒空間。
和平公園:位於滬尾炮台大門下方(中正路 一段過紅毛城約700公尺的右側),不同於台灣各地的228紀念公園,它是為紀念1884年中法之戰而設,當時法軍600多員在在八艘戰艦掩護下搶灘淡水,但在清軍死守激戰下,死傷慘重,終於敗退,後來清朝才在此屯重兵,設砲台,以確保北台之安全。
一滴水紀念館:位於中正路1段6巷30號和平公園內,很有日式的感覺,完全沒有用一根鐵釘的榫頭工法,紀念館是已故日本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於大正四年(1915)在日本福井縣所蓋這一棟日式民家,透過了台日多位熱心人士及苦力群志工的協助,於2005年於日本拆卸運至台灣淡水,在淡水和平公園重現,而由於水上勉先生一生承襲日本「滴水」禪師禪宗思想,崇尚珍惜世間萬物,為紀念這一份因緣,及移築過程中所有熱心人士、志工所付出之微小如一滴水之心力,凝聚完成此跨國移築心願,故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牧師樓與姑娘樓(馬偕紀念館):位於真理街32號,為兩棟迴廊式洋樓,紅磚外觀、斜屋頂、迴廊及高台階等特色,相當具有懷舊風情,姑娘樓建於西元1906年,牧師樓則是西元1909年所建,兩棟建築皆為吳威廉興建。姑娘樓為提供當時前來台灣傳教服務的女宣教士住宿,曾有多位知名的女宣教士住宿於此,現今則做為真理大學校長室之用。牧師樓則建於吳威廉牧師之宿舍,明有德及孫雅各兩位牧師也曾居住於此,目前是真理大學的員工餐廳。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位於真理街32號,書院的基本架構為兩進兩護龍的四合院格局,左右各有一護室,擁有台灣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以及西式的女兒牆和老虎窗,為一座具有中西融合元素的建築,英文名稱為「OxfordCollege」,中文名稱則為「理學堂大書院」,簡稱為「牛津學堂」,是由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與設計監工,民國74年時經評定為國家二級古蹟。西元1880年馬偕博士回加拿大向鄉親講述於台灣傳教的種種,於是在地方報紙的呼籲下捐獻了六千餘元加幣,馬偕博士返台即創建理學堂大學書院,是台灣第一所西學學堂,並教授聖經、醫療、化學、動物學、天文學及生理學等課程,培育了許多的專業人才。
淡水禮拜堂:位於真理街15號,重建竣工於日據時期(1933),是為紀念馬偕博士抵台奉獻六十周年而重建,有著仿哥德式尖塔屋頂,樓身則是以清水磚砌成,經歷了六十多年的歲月,禮拜堂中的座椅、講台及聖桌仍在使用中,極具傳承價值。民國七十五年修建時因磚瓦修築不易,以瑞典進口的鋁質浪板翻修替代,並將傳統玻璃更換為彩色繪畫玻璃,更顯典雅的美感。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於真理街15號,清廷因天津條約開放台灣通商口岸,英、美、德、法等各國領事抵台處理關稅事務,而當時淡水海關署也有派駐洋人官員,於是設立官邸供其在台灣住宿。小白宮為殖民地式建築,其特色為地基較高、落地門窗、煙囪及迴廊等設計元素,周圍建有綠地庭園。民國86年評定為三級古蹟。白色迴廊及綠地景色,瀰漫著優美的異國風情,讓小白宮成為拍攝婚紗照的熱門地點。
淡江中學八角樓:位於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內),八角塔興建緣由是馬偕叡理博士的長子偕叡廉為興辦淡水中學而籌建(1923),由協助青年教育、校舍建築的加拿大的傳教士羅虔益所設計,設計出結合中國寶塔與西式建築的中西混合的特殊風格,1925年完工後,讓一直借用牛津學堂十一年的淡水中學遷移至此,才擁有所屬的校舍,成為淡江中學的精神地標。八角塔是一三合院的形式,中間及前端兩側皆是八角塔造型,前庭通往正門讀兩側即是一排高聳的椰林夾道歡迎,入口處的主塔牆面是以紅白交替的磚堆砌而成,不僅美觀也別具風味,八角塔之中還有三幅透光窗戶,楓葉、校徽、老松熙]計各代表加拿大、淡江與中國三種含意,更是一處中西融合的象徵景象。
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位於捷運淡水線的紅樹林站(出門口左轉沿著自行車道前進即抵),從竹圍到竿蓁,面積廣達76公頃的水筆仔純林,為水筆仔分布最北界全世界面積最大的一塊。紅樹科植物因其樹皮和木材呈紅色而得名,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河口和海濱,本區的紅樹林全屬水筆仔,為一種胎生的常綠喬木,所謂水筆仔,便是因其胎生苗形似筆桿而得名。出捷運紅樹林站後,沿外竿蓁林的50號巷子進入,即可來到紅樹林沼澤區,園區內有招潮蟹、彈塗魚等活躍其間,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還有鷺鷥類、鷸類等水鳥,可說是豐富而便利的自然生態教室。沿著木棧道走入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有固土防潮、國土保安功能的水筆仔,在河口區域的濕地中崢嶸生長,招潮蟹、彈塗魚等濕地生物孕育於潮間帶,同時也是國家級的鳥類保護區,據說可觀察到20多種稀有的珍貴品種,吸引許多生態學家和攝影家紛紛前來。
關渡渡船頭:位於捷運關渡站(關渡宮下方)。搭船可通淡水碼頭與八里碼頭。
三角點基石:
興華坑山:標高294公尺,高點有顆編號1067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車行:台2淡金公路水源路二段交叉口(碼表歸零/公車站牌)處轉往水源路二段方向行1.8K抵慈修禪寺(北投里北投子92號)。
3.1K第一墓園續上。
3.7K宜城墓園(愛物園紀念館)停車場停車。
步行:面向墓園,右側高點就是基點所在地,取右朝高點方向行,4分鐘後到墓園丙區11排右進,取圍牆右側土徑往高處走,1分鐘後於圍牆右側高點見著興華坑山基點。
舊砲台:標高45公尺,有顆編號1083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車行:滬尾砲台稍上抵淡水高爾夫球場前停車場停車。
步行:取停車場右側小車路進入球場,轉彎右進到休息室(有洗手間)約2分鐘,取休息室上方之球場小車道走20公尺到小白球練習場(OUT),取練習場左側小稜線上8公尺即見基石,基石上端已被割草機絞碎。
舊砲台: 標高47公尺,有顆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
步行:自淡水高爾夫球場停車場旁買票進入滬尾砲臺,於城門前左轉,順城牆碎石頭路行約30公尺,循石頭階梯步道左上土提。取右續行即見水泥儲水水槽,舊砲台省政府圖根補點即位於水泥儲水槽左側。
下圭柔:標高87公尺,有顆編號1046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車行:自淡水走台2線北上往三芝方向於9.7 K紅綠燈處(7-11便利商店),右轉走北8線,約450公尺路左見到『閎暉實業公司』,車停路右寬廣處。
步行:路左是圭柔山路75號民宅,取路右電線桿處(有反光鏡)右小上雜木林,走約30公尺即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