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田鄉

竹田鄉地名由來有二說:1.本地以前有一條街道,路旁商家囤積商品於此,所以稱為「屯物」。日治時期改為「竹田」,竹是農村,田是農田,本鄉因為是竹園多於水田的鄉村,故改名為「竹田」。2.本地原稱為『頓物潭』,位處於東港溪及隘寮溪交會處,由於上游村莊所產的米需沿河運送至東港,而每當夏季東港溪水暴漲時,所有載送貨物的小船必須將貨物寄存此地,待水退後再繼續航行。頓物之名即由此而生,即客語囤積貨物之意。

竹田鄉早期是平埔族下淡水社的故地,與早年高屏六堆客家的初墾地「濫濫庄」(現今萬丹鄉四維村)相鄰,是高屏六堆最早發展的鄉鎮,早在公元1689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有六堆先民大規模墾荒開拓家園。六堆先民從糶糴庄開始墾荒然後開拓出頭崙、二崙、中崙、美崙、、、等各庄頭,最後以二崙庄為行政中心。而糶糴庄也因地利之便發展成六堆地區的米穀買賣中心。

詳細行程(104/01/27)

竹田車站:位於履豐村豐明路27-1號,與已廢站的三塊厝車站並列屏東線僅存日治時期木造車站。日治時期為出口農產品的鐵路重鎮,極盛時期車站甚至有旅館及公共澡堂,而現在驛園內仍留存澡堂設施。之後鐵路運輸沒落,竹田被降為簡易站,並將竹田站改為竹田驛園。除了過年,國定假日也會不定期舉辦活動,吸引鐵道迷及遊客前來。

文筆亭:位於西勢村文筆路與太平路與龍門路的交叉路口,是敬字亭的進階版,保留原先燒字紙的功能,再加上崇敬聖賢而形成的神祇信仰,在竹田鄉境內有多座文筆亭及敬亭,而以此亭最具代表性,故僅參觀此亭,其餘各亭就此略過。

六堆忠義祠:位於西勢村,中日戰爭,中國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六堆客家士紳均在此集會誓師抗日捍衛鄉土。後人對戰死之烈士建祠懷念,也是高屏六堆的精神堡壘,每年春秋兩季均定期舉行祭典。按:六堆名稱的由來,始於近300年前,在南台灣下淡水溪和東港溪的圍繞下,圈出一片客家族群的家園,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不畏烈日當空,胼手胝足地辛苦耕耘著,於是北起荖濃溪、南到林邊溪一帶,大大小小的客家村庄就這樣座落在這片土地上,後來朱一貴起兵反清,六堆各庄代表認為應先請求清朝政府派兵來保護,乃選艾鳳禮、涂華二人為代表前往台南府向當時的清政府陳情。沒想到,二位代表未到台南以前,台灣府就被朱一貴所率領的反抗軍攻陷,兩位代表只好折回內埔,再度邀集大家共商大計。竹田二崙大紳士李直山先生認為在此刻只有組織義勇民團才足以自衛,這項計畫獲得新北勢侯觀德先生及萬巒劉庚輔先生的支持,於是很快到各庄招募義勇軍並編隊聽候指揮。平時戰備訓練時他們面對下淡水溪,竹田居中稱為「中堆」,由賴以槐和梁元章統領;萬巒的統領劉庚輔先生打前鋒,故稱為「先鋒堆」;新埤、佳冬在左稱為「左堆」,由侯欲達和徐定恩統領;美濃、高樹在右稱為「右堆」,由陳展裕和鍾貴和統領;長治、麟洛在前面稱為「前堆」,由古蘭伯和邱若瞻統領;內埔在後稱為「後堆」,由鍾沐純統領,這就是六堆名稱的由來。這個鄉團原來稱為「六隊」。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前堆(長治、麟洛)。後堆(內埔)。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在戰事平息之後,因為鄉團「六隊」平亂有功,於是紛紛以購買或請求清廷賜地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土地,繼而發展成以竹田鄉為中央的「六堆」。將在亂事中犧牲的殉難者供奉在「中堆」竹田鄉的忠義祠內。

客家文物館:位於六堆忠義旁(西勢村龍門路97),展區主要分為客家原鄉情六堆移墾史、客家生活面面觀及客家農具展示區等三大部分。

三角點基石:

南勢:標高15公尺,有顆編號899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從竹田火車站,沿著鐵軌西側的屏83(龍南路)往西勢村方向,過和平東路後行約500公尺遇岔路口取左轉入(路口有<往二高橋下休息區1.2K>指示牌&電線桿有三角點標示)。再往內行約120公尺於“竹田鄉南西路36-2號門前”停車,基點在斜對面檳榔園內,隔著鐵絲網離馬路約1.5公尺。

西勢:標高21公尺,一等三角點基石,但已移位由屏東枋寮的山友暫時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