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鄉

九如鄉早期是平埔族巴轆社族居住的地方,因此舊地名取該社之名字命之為「巴轆社」。後來明末清初時期有漢人張、楊、黃、鄭等九戶人家遷來此地定居,改稱之為「九塊厝」,後因有感「九塊」不雅,取三多九如之意,改為「九如」。沿用至今。

九如人幾乎都是務農為生,所以保有了農家特有的樸質、樂天性格,這裡是台灣香蕉主要產地,也設立了全球唯一的香蕉研究所,同時這裡也是台灣最大的冬季蔬菜供應地。

詳細行程(104/01/25)

巴轆公園:位於台1/425.6K處,是由公賣局屏東菸葉改良所改建而成的一處新公園,並無特殊足得介紹的景觀點,但在觀光資源缺乏的地方,也可以讓居民有一個運動休憩之地了。

耆老村:是一處農村再造成功的範例,以水溝養殖的錦鯉,拍拍手就來遊客前,一點也不陌生,這個景觀曾上過全國各大媒體,村民總喜歡來做這個運動,看看魚兒爭先恐後的樣子,真的還很有趣。這水溝養錦鯉的奇觀,不少人是聞名而來,也讓這個耆老村因此成了,九如鄉最夯的觀光景點。

陳家古厝:位於耆老村的耆老路上,就在耆老府老人活動中心的斜對面。陳家祖先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就來台定居了,相傳至今已有近三百多年歷史。據說是從大陸福建定居耆老村最早的人家。房屋建築因天災地變而找不到舊跡了,現在的古厝面貌是經過後代子孫修建過的。不過紅磚紅瓦,拱門三合院,仍有古色古香的傳統面貌。

龔家古厝:沿著耆老村中進入舖設彩色地磚的鄉間路,順著地磚路走就可以看到另一座保存較完整的龔家古厝,古厝的樑柱都是來自福建的「福杉」,百年至今能堅固不壞。牆壁厚約36公分,全由石頭和石灰攪和砌成,完全沒用水泥。門牆上皆雕刻山水、龍鳳、麒麟、鶴......等吉祥物,經歷百年風雨仍栩栩如生。窗上牆壁雕成書冊形狀,上面提詩詞,每扇內容都不同,字跡今日能清晰可見。前後院的地板由紅磚鋪成,舖設成菱形狀,以免龜裂,富有建築的科學性。古厝內設有間文物展覽室,詳細說明了這間古厝各項建築的來由,據村內一位長老口述,這間古厝因較無整修,所以保有了閔南建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原味,喜歡研究閔南建築的,來此一趟就不用再到其它地方看了。另位於古厝旁有一處林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卻種植了一百種以上的樹,也算是耆老村的另一景觀點。

九塊厝「三山國王廟」:位於九明社區內,興建於清乾隆39年(西元1747年),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廟宇,目前已被核定為三級古蹟,三山國王廟建築格式以閩南官式,建造風格獨特,文化藝術及裝飾,廟宇的平面空間,除了廣闊廟埕採三進、二內埕、二過水、二廂房、二房廟亭獨特配置格局。這間廟最足得讓人稱奇的是廟中的大王爺於清朝嘉慶24(公元1819)與麟洛鄉一位姑娘徐秀桃(王爺奶)「人神聯姻」的傳奇,每年農曆元月十六日王爺奶奶都要回娘家,該廟每年總要盛事大作『王爺奶奶回娘家』的活動,為全台三山國王廟所獨有,極富有歷史意義及文化價值。

蘭花蕨鐵馬道:由九如到長治之間的蘭花蕨鐵馬道(全長7.4公里),含麟洛自行車道由長治到麟洛景觀­橋(全長7公里),是利用國3高屏東段高架橋下平面道路的空間,所規劃出的自行車專用道,同時也是全台首座國道級的鐵馬專用道。沿車道的橋墩及空地上種植了許多蘭花蕨及各式花草,如蝴蝶蘭、文心蘭、九重葛、鹿角蕨等,將車道打造的綠意盎然,就像一條戶外綠色廊道。

高屏溪斜張橋:又稱南二高斜張橋,是臺灣第一座橫跨高屏溪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3高)橋樑,也是國道3號跨越高屏溪進入屏東境內之重要門戶地標,外觀雄偉壯觀,氣勢恢宏。橋面由不對稱的紅色斜張鋼索銜接,主橋跨徑330公尺,側跨徑180公尺,橋面寬35公尺、全長2617公尺,橋塔高度184公尺,特殊的A字造型,結合了「力」與「美」的設計。若以全世界單塔斜張橋而論,其跨徑僅次於德國跨越萊茵河橋,為全世界排名第二,而亞洲第一。絢爛的斜張橋,充滿現代化美感。特別是夜晚,斜張橋上打滿了燈,映照著高屏溪面,讓人恍若置身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