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鄉

長治早期屬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之一,明清及光復時期始有漢人大批移入墾植,人多成市後始稱為『長興庄』及『長興』,光復後為期盼「長治久安」,故稱「長治」。

明朝時期,長治鄉原為草木叢生的荒蕪地。在清康熙25(1686),火燒庄【現今之長興村】邱家的祖先邱永鎬來台,他頗有商賈之才,留在台南「三郊行」(盧、林、李三姓商行)當夥計,後隨同商行前往屏東籌設分行。就在這時,他發現長治鄉一帶土地肥沃,人煙稀少,值得開墾居住,於是辭去商行工作,籌得資金回原鄉廣東鎮平( 蕉嶺 )、程鄉( 梅縣 )招集一批鄉親壯丁,約數百人,並攜其妻及兩子邱仁山、邱智山來台,隨同來台者有邱、古、廖、羅、謝、張、黃等姓青年。當初漢人來到長治鄉時,因雨水集中夏季,水量不足以灌溉大量土地<旱田>,邱永鎬與其四子邱智山就引隘寮溪水源,開了屏東第一條水圳,灌溉了整個長治六百多甲的土地<水田>,堪稱為長治鄉最早開拓者與最大功勞者。

長治鄉的火燒庄事件。長興村俗名「火燒庄」,係因長興在清朝時曾發生火災,全庄幾乎付之一炬而得名。至滿清甲午戰敗,割讓台灣于日本,日軍登台接收之時,村民為抗拒日人入侵,幾乎被日軍的炮彈將全庄燒成灰燼,「火燒庄」一名遂更加響亮。

按:當時六堆鄉親在邱鳳揚先賢領導下組成六堆義勇軍捍衛鄉里,堅決反對外族入侵,響應一致抗日,同年5月下旬,日軍侵台,全台急速淪陷,一些有權有勢者紛紛潛逃避難,僅留下六堆義勇軍抗日,十月間日軍於枋寮登陸。在桑波田少校指揮下攻打六堆,在佳冬步月樓(蕭家古厝的書房)前發生劇戰,雙方人馬損失慘重。尤其六堆義勇軍,難抵日軍精良武器,終於被擊退,一路退守,最後邱鳳揚先賢決定領軍退守火燒庄(今長治鄉長興村),做最後決戰,十一月火燒庄爆發血戰,經數日六堆義勇軍與火燒庄男女青年壯丁,以土槍對洋砲做生死之戰,死傷極為慘重,終被日軍打敗,悲壯犧牲。這種抵禦外族入侵而壯烈成仁的忠義精神,值得後人緬懷與追悼。
根據南粵義民誌所記載,日軍支隊由山崎大尉所率領的步兵第四中隊,從石光見經西勢、蕃薯寮(今高雄縣旗山鎮)偵察時,途中在西勢與六堆軍衝突,六堆軍敗退,但雙方卻在火燒庄再戰。同庄附近的六堆居民,不論老弱婦孺皆執戈以對,而其地四周有竹林與壕溝圍繞,據守堅實。是以六堆軍民也據竹林做猛烈抵抗,但為鈴木少尉渡過壕溝,突破竹林的一方,六堆軍不敵敗走,日軍追擊之,其村落被日軍放火燒毀,是六堆軍的最後一戰。

詳細行程(104/01/26)

六堆抗日紀念碑:位於長興村活動中心旁,即古戰場位置,係紀念「火燒庄戰役」一百週年,長治鄉鄉民為緬懷六堆先民保護鄉土,愛國愛民的英勇抗日精神,在當年的古戰場現址,興建碑亭以資安魂,告慰先民在天之靈。石碑上有于右任親筆題的詩:「氣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

竹葉林石獅古隘門:位於德恊村(24/9K),日據時期為維護竹業林平安而建的城門,抵不上時間的天然破壞、不堪修復,現所見者是重新整修後的隘門,石獅位於古門樓上。

防空洞群:位於德恊國小正後方的老人門球場旁,已列入鄉公所古物保存。德協庄是長治鄉重要的聚落之一,保有許多客家傳統文化資產,在數次的外敵入侵時強力抵抗外辱。在發生了「火燒庄事件」後,中日戰役中客家人未積極參與戰爭,一直努力從事地方建設恢復家園。防空洞建設期間對抗的不是日本人,係日本據台末期因附近有重要的聚落及駐軍營,而挖掘了大的防空洞。就現場有6個出入口及平面面積看來,地下範圍一定相當的大,但內部未整理,所以也不敢冒然進入。

敬字亭:位於防空洞群旁的公墓角落(丁字路口旁)。敬字亭在屏東地區幾乎鄉鄉可見,是先人對紙的尊重,長治鄉的敬字亭缺乏維護,又放在墓區,有時反而被居民用來燒金、銀紙了。

長治-萬巒-九如自行車道:因其係沿國三高速公路高架橋下建立,故又稱單車國道,由長治到九如之間的蘭花蕨鐵馬道(全長7.4公里),含麟洛自行車道由長治到麟洛景觀橋(全長7公里),是全台首座國道級的鐵馬專用道。沿車道的橋墩及空地上種植了許多蘭花蕨及各式花草,如蝴蝶蘭、文心蘭、九重葛、鹿角蕨等,將車道打造的綠意盎然,就像一條戶外綠色廊道。

三角點基石:

竹葉:標高55公尺,有顆編號942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24線約9.75K(穿越國3高速公路不遠),左轉小路走0.36K,續左轉走約0.37K停車(番仔寮高桿11278)

取左過小水泥橋跨越排水溝,右往土丘上走,於高點的草叢中見到基石。步行不到二分鐘。(上車續直行不久即出台24線穿越國3高速公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