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鄉 

西嶼鄉位處澎湖本島的西方,古稱「漁翁島」,整座島的形狀如長長的靴子,很像義大利,北端和白沙鄉連接。臺灣通史記載:西嶼為澎湖屏蔽,自中國有史三國以還,隨、唐就有中國人經略跡象;迨至元,始設澎湖巡檢司,「西嶼頭」亦涵括在內,隸泉州晉江縣。昔日舟行澎湖,必繞循本島航駛,每到西流海面之旋渦流域,激流澎湃,必先經西嶼頭,停泊內垵沙灣,拜祭觀音、媽祖,祈求保佑航行平安,添加淡水並問知水性,始發帆入馬公港,或轉駛臺灣,為先史時代,大陸渡海至臺灣之中途站。

國民政府入主台灣後行地方自治,西嶼鄉最初設有合橫、竹灣、大二、池東、池西、赤馬、內垵、外垵等八村,因西嶼鄉村莊為地方自然聚落,少有變動,至今仍然界址分明,循天然地形毗鄰而居。

詳細行程(109/05/21)

咾咕石公園:位於位於203縣道旁(合界與橫礁兩村間/跨海大橋進入西嶼第一個景觀點),右上方有座迷你版的西嶼燈塔與大石塊示意景象,左側步道有硓咕石特色的建築。

大義宮:位於竹灣村76號,早期祀奉溫府王爺,後來增祀武聖關公,以關帝盡忠大義的精神將廟名命為『大義宮』,建於西元1862年,除宗教拜拜外,此廟最特別的就是設有一地底岩洞,內部以珊瑚作為陳設的材質,加上五彩的燈光、虛擬的情境,還有幾個許願池,大海龜、綠蠵龜、赤蠵龜、玳瑁,都可在此看到。

竹灣50冷飲店:位於大義宮旁,以販賣各式冷飲為主,唯一的熱食就是純台灣味的鍋燒意麵,不加味精,使用當季水果熬煮,讓吃膩澎湖海產的遊客,換一下台灣口味,輕鬆滿足一餐。

螃蠏博物館:位於大義宮旁,館主從世界各地購買及收集了五千多隻螃蟹、龍蝦、鱟等各類甲殼海洋生物,其中單單螃蟹就超過六百種,遠比世界圖鑑還多,花張30元的門票就能看到這麼多的蝦蟹類是很值得的。

夢幻沙灘:位於池西村,是個退潮的時候才會出現的沙灘,沙灘的沙非常的細膩,而且是那種白色帶著一點點金黃閃亮的沙,美極了。

大池水庫:位於夢幻沙灘旁,雖說是大池,其實不大,旅遊夢幻沙灘順便賺的一個景點。

池西柱狀玄武岩:位於池西社區海岸線(203縣道一路前進時都可看到<池西柱狀狀玄武岩>指標),柱狀玄武岩同大菓葉柱狀玄武岩退潮後還可看到一格一格的石墩,看得出曾經是九孔養殖場,回小碼頭,有座雙曲橋,若在這等日落也是相當漂亮的!

五孔頂砲台:位於赤馬村東方,緝馬灣東港西面高地。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間,由駐澎湖第九十任水師總兵吳宏洛建設澎湖城後,復於西嶼建造五砲台,緝馬灣砲臺是其中之一。其城址,周圍約三千公尺。駐兵營房(地下洞)順山勢構成彎曲狀,約為五十公尺。向西北留五孔四角形窗,以遠眺內港、外海敵情。頭尾進出口各有壕溝作階梯狀以利進出。城牆現仍固如初,惟壘塹廢墟,砲座尚留軌跡也。此地自建造砲台之後,居民即稱為「五孔頂」。

西嶼西臺:位於內垵村地號379-4號, 設置有遊客中心,清代時期建造,是清代劉銘傳所修之砲臺,目前為台灣一級古蹟。規模包含內外二城廓,外廓士提東南角置觀測所,內廓有營舍與砲座,其規模較西嶼西臺小,但配置比西嶼西臺完整,建築型式也不相同。

大門左側高點有很好的展望:漁港、定置養魚場

西嶼東臺:位於西嶼外垵村東方。清代時期建造,是澎湖現存最完整的古砲台,也是規模最浩大的一座,已列為一級古蹟。西台古堡砲台的入口有雙重拱門,前門上方鑲嵌著李鴻章親題的「西嶼西台」石額,砲台內部,分布著許多的拱頂、隧道四通八達,而兩旁磚砌而成的房間是官兵起居的場所。一有任何戰況發生,官兵也能在隧道內互相通知、連繫。三面懸崖峭壁,堡內通風且採光良好,登上拱形通道,環顧四周,可感受當年保衛家園的那種雄風和氣慨,也成為澎湖與對外關係的歷史見證。

牛心山

東西砲台連結步道:部隊撤走後,西嶼西臺與西嶼東台間的連結步道終於開放了,中間要接內垵漁港,兩砲台間的連接路步行約1.5小時,步道上可看到砲兵部隊當初設置的掩體、砲兵工事、營舍及海外的船隻。

內垵沙灘:位於內垵漁港旁,潔白的沙灘總是吸引泳客前來戲水。

塔公塔婆:位於內垵村西北,內垵北港附近。清朝時期所建。塔公高一公尺,塔婆高一丈四尺。城牆高約二公尺,寬約一公尺。因地勢低漥,北東南方被坡地環繞,西方又面向海洋形成破缺的景象,而內垵北港向西距離一海浬海的暗礁又與北陸地構成的水溝形成似箭狀般,直射內垵,因居民常遭受災難,所以興建塔公、塔婆來鎮壓,以保護聚住居民的生命安全。塔公寬、高各約11公尺。城牆長150公尺、寬1公尺、高2公尺;塔婆寬約4公尺、高約6公尺,兩塔皆為實心圓形錐狀,以海邊黑石堆砌而成。

餌砲:位於西嶼外垵高地,日據時期,日軍於虎井設有「南進指揮所」。用水泥蓋一做假大砲,誤導美軍。也因此還多有當年遺留下來的累累彈痕。這裡也是一處廢棄的砲兵陣地,規模相當大,下方就是外垵漁港。

外垵漁港:位於外垵漁村(203線的終點),為一座小漁港,是澎湖縣漁業最為興盛的地方,也由於漁業興旺當地居民便將多數資產投資於房舍興建上,因此由三仙塔眺望漁港會呈現出如希臘、地中海般的異國風情。外垵漁港遠處的山坡上有著庇佑每個出海男丁的「三仙塔」,相傳早期男人出海經常發生船難,而且村內男性壽命遠比女性短,當地居民認為是聚落東面山頭的山脈向南延伸較短的緣故,才會令男性短命,因此興建三座石塔以東西走向,形如併排往前走,意味著山勢仍可向海延伸,藉以延長男性的壽命。每逢小卷豐收季,港邊可看到曝晒的小卷竹攤。

漁港上方的三仙台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位於西嶼濱海公路二崁草原至赤馬五孔頂之間有座壯觀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日治時期為了交通之故,開發大菓葉、挖土造港而意外發現!海底下溶漿因為地形上升而急速冷卻收縮,形成五、六角形的特殊岩體,在海風侵蝕下,呈現現在的壯觀面貌。和澎湖其它地區的玄武岩不同,因為土質與出土時間較晚的關係,大菓葉的玄武岩色澤偏黃,大雨過後,玄武岩前方的凹地積水倒映壯觀的玄武岩,如幻似真、相當唯美。

大菓葉狀岩秘境(山水玄武岩);位於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旁一條小步道進去,因非官版公告之遊覽地,所以只有少數遊客前來,每逢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枯水期,這裡還是存有整池的水,配上柱狀玄武岩,美得讓遊客努力的找也要找到它。

二崁古厝:位於二崁村,已有百年的歷史,為陳氏家族所有的古厝,建於民國前一年,歷經兩年才完工落成,相傳建於「牛臍穴」之上,是一座融合閩南風情及二崁特色的「兩落八櫸頭」閩南式大厝,用在地的咾咕石及玄武岩作為建材,並裝飾有彩繪磁磚、石木雕刻、泥塑及交趾陶等傳統工藝藝術,莊嚴簡樸卻不失當地特色,經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澎湖跨海大橋:位於西嶼鄉,於民國59年完工通車,連接白沙、西嶼兩島的跨海大橋,橫跨吼門水道,全程長2494公尺,兩端建有半圓形拱門,為當時遠東最長的跨海大橋。漫步在橋上,觀海景,聽浪濤,沐海風,放鬆身心。

漁翁島遊客服務中心:位於澎湖跨海大橋的西嶼側,服務中心內展示有豐富的文字及圖片資訊,販賣部與餐廳提供有餐點及商品,並有專業的導覽人員為遊客進行詳細的旅遊諮詢,以及解說西嶼的人文風情,由中心內部還可覽盡跨海大橋的全貌及周圍的景致。

小門地質展示中心:位於小門村11-12號,地屬小門風景區的入口處,屬於典型方山地貌的小門嶼,其地質景觀特殊,為澎湖地形的縮小版,特殊的天然景觀,除供觀賞景觀和遊憩外,更可為學校舉辦戶外教學之最佳景點。

鯨魚洞:位於漁翁島的北方小門風景區內,柱狀節理的玄武岩海崖,受海蝕作用而形成巨大海蝕洞,就像擱淺海灘的鯨魚,在洞中,可以聽海濤怒吼。鯨魚洞東南方台地上有石英砂形成的「滿地金砂」奇觀,還有在台灣難得一見,由於植被稀疏而導致水土流失的半乾燥地形,形成有趣的景象。小門嶼地扼白少與西嶼間的吼門水道,有吼門之珠稱號,俗稱跨海小橋的小門橋與西嶼相接,為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型小島,若再加以匯聚澎湖諸多人文特色,則可說是澎湖群島的縮小版。

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位於外按村,建於乾隆43(西元1778年)年,是台灣第一座燈塔,為國家二級古蹟。外垵為西嶼位於西南端的小漁村,西方海岸為台灣與廈門間的航線指標,但因附近海水波濤洶湧,讓燈塔的設置對於來往船隻有著守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