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鎮

集集鎮在1771年以前仍屬山野荒蕪、台灣原住民雜居之處,之後始有中國福建省樟州府饒邑人黃寬等3人在湳底盤(林尾里)等地開墾,至1780年墾成田園後,外界遷入者俱增,居民居住處所不斷擴大,當初居民將墾殖收穫集中固定一場所,以作為相互交易生活必需物資,所謂[集集]之地名因而得之。

早前在清朝時期,為了撫番政策而開闢的東西向越嶺步道「八通關古道」就是從集集鎮出發,止於花蓮縣的玉里鎮,目前鎮上仍保留有二處當時總兵所遺留下來的史證資料(如下所列)。

集集鎮地方政府相當注重觀光事業,不僅旅遊景點有摺頁資料可查,各景點或街口也到處可見通往各景點的指示牌。讓第一次來集集的遊客可輕鬆的騎著自行車走完所有景點。

詳細行程(105/06/02)

台灣水資源館-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位於林尾里攔河路2(3/6.5k集集大壩旁),設置有多媒體放映室及資訊室,藉以回顧集集共同引水工程之規劃與施工過程,並介紹其工程規模及營運方式,尤其特別聚焦於濁水溪流域之開發歷史及其孕育之生態與人文,並進而推及台灣水資源之開發與經營現況,俾社會大眾對於該工程及濁水溪流域有更深了解。還可上三樓景觀平台瞭望集集攔河堰及蓄水區。五樓瞭望塔更可遠眺周邊360度景物。

「開闢鴻荒」石碣:位於林尾里濁水溪北岸、集集橋頭,地處清水、濁水二溪匯流處(3/6.5k集集大壩附近);因溪左為集集鎮獅仔頭山、溪右為竹山鎮巷鼻山,兩山對峙合稱「牛相觸」風景奇佳,是清代『雲林八景』之一。南投縣府撥款興建思源亭於石碣上方供遊客眺望溪畔風光。清同治13年,時任中路(今八通關古道)統領的吳光亮奉命「開山撫番」,募集「飛虎軍」,十月進住集集埔(今南投集集鎮),行經草嶺濁水溪畔,發現兩岸形勢險峻,無法翻山而過,乃經由溪底通過,並於岩壁勒「開闢鴻荒」四字,以示入境化外之域,期勉兵士排除萬難達成任務,該碣上的字長三十五公分、字高四十一公分、每字間距八公分,為行書橫寫於高約二公尺,寬約十二公尺之砂岩上。現已列為「一級古蹟」,乃昔日八通關古道三處勒石之一。

獅山攬勝戰備步道:位於林尾里「開闢鴻荒」石碣旁,獅仔頭山標高342公尺,山頂視野絕佳,可見濁水溪南岸全景,將集集攔河堰、水彫峽谷盡入眼廉。西瞰集集鎮全景,曾獲選為清代雲林八景之一,唯登頂前要陡上688階的鋼骨結構木棧道,雖僅有130公尺的落差,還是有點累人的。步道一開始就是一座之前遺留下來的吊橋橋墩,過了部隊營舍就是陡上的木棧階梯,中途的觀景台還可以看到一座日軍彈藥坑道。 登頂後可從另一邊的急下石階梯下接開闢鴻荒石碣步道。

集集火車站:位於民生路75號,集集線是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所經營的鐵路支線,為臺鐵最長的鐵路支線,集集站位於集集線鐵路之中心點,日據時期屬台中州新高郡,為地方行政中心。昭和八年(1933)將原車站拆除加以改建,採純檜木建材,外型極為典雅拙撲,距今已近百年,為目前本省僅存之少數古老火車站之一。在921大地震中已經全倒,現在所看到的是重新興建完成的,但仍不失原本老車站的味道,現已成為觀光旅遊、攝影、拍照之最佳外景。

集集隧道:位於15255K(綠色隧道附近),建於民國廿二年,座落於集集鎮「台十六線」草嶺腳段,外觀如拱形般,隧道內燈光明亮、清風微撲,是促成綠色隧道之景觀。

集集自行車道:本鎮自行車道主要分三大部分:

環鎮(市區)自行車道:主要以集集鎮市區為主,行經市區重要景點,如集集火車站、明新書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武昌宮、大樟樹園區、集集攔河堰等景點。由於坡度平緩、且沿途商家林立、自行車租賃服務發達,觀光設施及景點眾多,是適合自行車初學者以及闔家大小共同出遊的最佳選擇。

綠色隧道自行車道:主要以綠色隧道及濁水溪北岸之相連區域為主。綠色隧道向來就是集集鎮最知名的景點之一,沿途綠葉成蔭,景色宜人,且有集集觀光列車行駛其側,即便是炎炎夏日,一路清風徐來,騎乘其中亦絲毫不覺有酷暑之感。沿途有龍泉車站、添興窯、開闢鴻荒等景點,休憩及餐飲服務則需至龍泉車站附近方有商家。

集集大山挑戰自行車道:集集大山海拔1,392公尺,山頂設有一電視轉播站,是鳥瞰濁水溪沿岸及集集鎮全景之最佳景點,近年成為中部地區自行車同好口耳相傳之挑戰級路線。入口可由富山國小東側大坪巷進入,沿途景致宜人,前1公里極陡,有時甚至會「翹孤輪」,之後才漸漸平緩。由於此路線相對複雜,且沿途補給等輔助設施不足,建議應由有經驗者帶領夥同三人以上協同騎乘,並攜帶適當之修護工具。車種以登山車為宜,颱風或大雨過後,不建議前往。

13目仔窯:位於林尾里公館巷口集集橋旁(綠色隧道附近),原目仔窯遺跡係日據時期所建造,長104尺、寬50尺,有支高聳的大煙囪,兩側各有十三目,每目約寬3呎,可供工作人員進出,主要生產磚塊,是典型早期農村勞力產生樣板。目前窯洞內有店家於假日時營業,替集集鎮又多了一處休閒場所。

還有兩蔣時期的反共標語

軍史公園:位於永昌國小附近(集集火車站往水里方向約800公尺處/民權路108),為集集自行車步道途中景點之一,占地不大,但卻擠滿了三軍除役的武器。飛彈、戰車、C119運輸機、LUP登陸艇、五吋砲、船錨與戰防砲……等。

明新書院:位於永昌里東昌巷4(永昌國小左側),是集集鎮每年祭孔的地方。已列為三級古蹟,建於光緒八年(1882),是清代南投縣內四大書院之一,主祀文昌帝君,制字先師,紫陽夫子等聖賢。書院建築形式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屬閩南式建築,分正殿、拜廊、過水、翼房,以正殿為中心,殿內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制字聖人、紫陽夫子、至聖先師,其旁過水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開廟恩主等神位,西邊尚有一座惜字亭。

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位於民生東路1(側門位於明新書院旁),園區室內展示有本省野生動、植物及特殊生態資源,室外設有步道供遊走各植物園區參觀,是一處很豐富旳教學環境區。

山蕉歷史文化館:位於民生東路70(特有生物中心大門斜對面),除有各類香蕉供採購外、還有香蕉的資訊館;此次前來還在館外左側的香蕉園看到開花的香蕉欉。

化及蠻貊石碣:開車到民生東路過特有生物中心後(200公尺),右轉沿特有生物中心圍牆旁之產業道路進入1公里可達。石碣雕刻於寬300公分、高約150公分的巨石,是清朝漢族拓墾的明證,已列一級古蹟。碣文寫著:「欽命布正使銜署台灣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末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這也是八通關古道三處勒石之一。

神仙瀑布(原集集瀑布或神仙洞)位於集集國中後方,環山街270巷進人約300公尺可達。瀑布由一面高約三十餘公尺之環狀崖壁滑落而下,下方則以石頭砌成一水池,瀑布四周有休憩涼亭、花木,環境清幽宜人。

武昌宮:位於屯田巷1-8號,初建於民國十二年,主祀神祇為北極玄天上帝,廟中供奉的神像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地方士紳募資雕塑而成。武昌宮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現在所見的武昌宮是近年新建完成,宮後有座毀於921大地震的老武昌宮,仍保持原貌供民眾參觀,見證921的威力。

集集大樟樹:位於和平里大眾爺廟前(和平國小側門旁/八張街181),樹齡七百餘年,樹高25公尺,樹圍5.6公尺,樹蔭300坪,是全台罕見之大樟樹,古樹上附生小樹是為奇景,樹葉經年蒼茂,為夏天鎮民乘涼的好去處;樹旁大眾爺祠是祭祀清朝道光年間剿撫當地番人殉難的一些軍人亡魂,廟宇雖小,神威顯赫。祠旁設有大眾爺公園,園區雖小,仍有值得佇足參觀的地方。

鎮國寺:位於廣明里竹坑巷1-1號,又稱為世界和平塔;鎮國寺為淨土宗念佛道場,專弘善導大師思想,廣勸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四周環境優雅,視野遼闊,不僅是佛教勝地,更是優美的休憩景觀點,兼具了宗教及觀光的功能。塔內供奉高達36尺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聖像;塔外除有青銅打造的五方佛聖像,並裝設108個銅製轉經輪,可供繞塔時轉動經輪。寺廟建築除佛陀舍利塔,四周並有高達四十二呎的銅鑄四臂觀音、十八羅漢聖像,這裡也是921大地震原爆中心點,設有紀念碑一座。

 

集元果觀光工廠:位於富山里大坪巷38號,園區由生態園區、DIY區及文展區等三大主題組成,這是一處適合全家大小一起玩的園區,生態園區有多達110種的蕉種,DIY區也有山蕉、披薩、巧克酥製作體驗,足供大小朋友玩上半天。

集集大山:位於集集、中寮、水里三鄉鎮的交界處,標高1392公尺,山頂有顆編號1135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名列台灣小百岳#50號。也係集集鎮最高點所在地。山頂設有中華電視台之轉播站,開車由富山國小右側大坪巷產業道路直上20多分鐘可直抵轉播站之停車場,基點位於左側的涼亭內。

三角點基石:

尖子尾:標396公尺,山頂有顆編號222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開車由集集火車站正前方的馬路直走,丁字路口抵集集國中,向左轉第一個十字路口取右順著學校圍牆邊續行(碼表歸零)0.5K左轉環山街270巷,0.6K三叉路口,下左往集集瀑布不取,取上左續行270巷,1.1K過集集農場,1.62K靈隱寺三叉路口<左往靈隱寺>指示牌&<環山枝45左分1>電力桿&<初中支1537>電訊桿&<右往麥凡諾100公尺>&<右住小蕃薯觀光休閒農場>指示牌,取左往靈隱寺續行,2.2K磚房前停車(續行下坡往靈隱寺/環山枝45左分113電力桿)

取電桿右側山徑順步條緩上,經杉木林及竹林即看到基點,步行約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