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鄉

造橋鄉地名由來向有二說:一說遠在1731,頭份、造橋兩地交通受南港溪河床阻隔,民眾為解決交通問題,於是大家捐款造橋,並將此橋命名為「登雲橋」,又稱「長橋」,造橋地名因之而來。另一說為苗栗有一客家籍拓荒者曾與商旅合作,為橫越南港溪而建造了一 座古橋,為表紀念,故以「造橋」為當地地名。

造橋鄉之開發始於1731年,1745年設新庄,在明鄭時期,大陸閩粵移民相繼移民到台灣來,雍正九年客籍墾民才到尖山西麓一帶開闢,創建造橋莊(老莊)。乾隆初葉粵籍移民入墾造橋、新莊仔(今平興村)等地。乾隆末年,平埔族後壟社人才入墾潭內(龍昇村)、牛欄湖(豐湖村)、談文湖(談文、朝陽二村)等地。後來閩籍移民相繼遷入,牛欄湖、造橋、赤崎仔(錦水)大桃坪等地由粵人墾耕;談文湖、潭內,則是閩人天下。

造橋鄉地層富含油氣,日人據台後,為開採油氣,建設諸多石油會社、油井,連帶修築許多交通建設以利運輸,自此南北交通便利,造橋鄉的發展達於顛峰。直至民國78年後油氣枯竭,礦場遷移,人口外流,今日之錦水已不見盛況。

造橋鄉往昔的磚、瓦、木炭產量曾占全台大宗之紀錄,現在也因產業末落,盛況亦不再。

近年在鄉公所課意打造之下,「造橋南瓜節產業文化活動」每年4-5月份總會選擇適當地點結合地方產業、文化、觀光的活動,已經成功打開全國知名度。有「金瓜村」之稱的龍昇社區,為迎接每年金瓜(南瓜)節的到來,更會在大潭埤(龍昇湖)舉辦,邀請民眾於湖畔暢遊「龍昇湖堤金瓜觀景隧道」,徜徉於湖光水色欣賞南瓜棚下豐碩果實。

詳細行程(105/06/09)

造橋火車站:位於 造橋村29號,設立迄今已跨越百年,現存站房是獨一無二值得珍惜的歷史資產。日據時期的造橋車站、第一及第二官舍、老倉庫、日據時期驛長的房舍等。造橋火車站周邊經過重新規劃,已成為造橋居民活動小公園,目前日式木造老宿舍修繕工程也已完成。如今的造橋車站,已降為無人管理的車站,沒有站務人員,對號快車不停,僅停靠區間車及普通車而已。

造橋村水尾伯公祠:位於造橋國中大門右側,古石祠建於民國前9年,民國59年原地加盖,變成了今天的祠中祠景觀。加蓋祠是採硬山式二落水單開間加拜亭式建築。

木炭博物館:位於造橋村錦城東路8-6(13甲線7.5K轉台14線或台1316.2K轉台14線均可達),這是全國第一座具有教育意義及文化風範的木炭博物館。在四、五十年代造橋鄉幾乎每戶人家,都以燒木炭為主業,因此就成為苗栗縣造橋鄉的傳統產業,也才有炭的故鄉之美譽。「造橋木炭博物館」設有炭雕藝術區、木炭歷史與文化解說區、木炭製作工具展示區、炭主題DIY體驗活動、炭主題餐廳、咖啡廳及炭泉SPA水療館,讓遊客充份了解及體驗木炭產業的歷史沿革。博物館附屬於谷巴休閒渡假村,園區佔地三萬坪,有住宿區、會議廳、喜宴廳、咖啡美食、烤肉區、天然環山步道、火炭谷南瓜隧道、百年玉蘭樹、超巨大南瓜園......等等景觀點,是來造橋鄉親子旅遊、課外教學不可錯過的景點,尤其是得過全國美食比賽獎的炭晶鮮奶饅頭及黃金南瓜奶酪更是來此不可漏失的精點美食。

劍潭水庫:位於大西村及大龍兩村交界處(台13/15.3K右轉大西村往大龍村方向走苗14線鄉道路旁可見。),劍潭座落於中港溪支流南港溪上游,原為一深潭,民國45年,水利單位在此建了水庫,蓄水供應下游農田灌溉及公共用水,水庫集水區屬淺山型之集水區,源於神棹山。該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長34.4公尺,頂寬2.5公尺,附設弧形閘門一座,蓄水量56萬立方公尺,補充灌溉面積300公頃。

劍潭古道:位於大西村(劍潭水庫台14線斜對面),步道長2.5公里的古道穿越山丘,是當地村民早年往來的重要通道,如今成為熱門的休閒、健行路線。古道沿線鋪設石階、觀景涼亭、原木步道,景致怡人。古道上的三座涼亭,取名為休憩、景觀、遠眺,各有不同造型,從古道稜線眺望遠處,視野遼闊,造橋、竹南、頭份一帶的山巒、田野景致入目可見。古道O型一圈大約一小時就可完成。

龍昇湖:位於台一線107.2K路旁,又名「大潭埤」,毗鄰後龍鎮,湖面不大,湖畔綠樹成林,四周有公路環繞,可順著環湖公路欣賞玲瓏巧姿的湖光水色。

龍湖宮:位於龍昇村1015(龍昇湖旁),專職祭祀嬰靈。是台灣供養嬰靈的始祖廟。以道教科儀幫事主拔渡冤親債主、祖先、地基主及動物靈,算是一間陰廟,不方便的人就不要進入了。

靈天禪寺:位於龍昇村10鄰新庄仔12(龍昇湖旁/台一線106.5K),是一座佛教寺宇,與道教的龍湖宮相鄰,為苗栗縣沿海地區最具規模的佛教禪寺。禪寺前殿主祀觀音佛祖,後殿祭祀如來佛祖。在每週六晚上七點至九點有讀經會,並且不時會開設佛學課。

金瓜教育園區:位於龍昇湖旁的靈天禪寺前方的一條長達250公尺的綠廊隧道,每年4-5月間網隧道上開滿了來自世界各地200多種的南瓜、10多種的匏瓜,總會讓遊客大開眼界。龍昇社區是每年南瓜節時的會場,社區的小店也會展覽南瓜有關的藝品,值得順道參觀。

口山步道:登山口位於造橋國中大門右邊,在早期交通不發達時,是造橋鄉造橋村與朝陽村、談文村等地重要連絡路徑,隨著台十三甲線、鐵路、苗十四線等道路開闢,步道沿途林相豐富,苦苓樹林、相思樹林沿路可及,野鳥、昆蟲種類也多,全長約五公里,落差僅55M,是一條輕鬆的休閒路線。

00:00 自造橋國中大門右邊產業道路出發,小行即看到右側的階梯步道,是登山口,一路緩上。

00:06 路右有路條,拉繩小上即見<栗府都字第二人號>三角點補點,照相後回步道續行。

00:10 二、三百枝細竹密集攏聚而成的竹道區隔的三叉路口,左右兩路都可上到瞭望台,左側較緩也較遠,取右直上。

00:13 二層木造瞭望台。<右下口山平台>指示牌,休息10分鐘後取右下。

00:16 下抵同心橋續上。

00:20 上抵二層之觀景台,設有造橋旅遊地圖看板,瞭望台原擁有360度的環繞視野,是古道視野最佳處。瞭望台正對著中山高速公路,而遠處山巒層層,飄緲聳於雲嵐之上 ,但現在都被長高的樹枝擋住。小休後續行。

00:25 看到兩排美國花生樹的叉路口,直小上即到造橋口山,海拔68公尺,西側崩塌,形成懸崖絕壁的景觀。有顆山字型土地測量點,照相後回美國花生樹叉路取右下。

00:30 下抵清明福德祠,口山步道結束,接公路取右經火車站回造橋國中。

00:50 回造橋國中校門外小停車場。

三角點基石:

石頭山:標高112公尺,有顆編號118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沿台139K處右入產業道路(苗12-1線,路口有劉海財神廟招牌),順著泊油路上去,留意右側山坡有座「盧墓」,找寬處停車。
取盧墓左側反光鏡的登山口,右斜上到盧墓上方,沿竹林邊強行登頂,三分鐘就可以見到基點位於山頂的獨立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