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庒鄉

南庄鄉地名的由來係因位於早期的墾成地『田尾公館』之南方,故稱為『南庄』。

南庄早期為原住民賽夏族、泰雅族的生活範圍。明鄭時期,劃新港溪(今鹽水溪)以北為天興縣(其後改制為天興州)。此地由於深處內陸,仍無漢人入墾,官府並未實質管轄。永曆36(1682),竹塹地區的新港、中港、後壠等社壯丁被徵召運送兵餉,因不堪受虐而反抗。這些社丁遭明鄭官兵討伐後,逃入內灣(今三灣鄉內灣村)、三灣、大南埔(今南庄鄉南富村)、獅潭等地,其後因鄭克塽的招撫政策,大多返回原居地。此為最早有外人進入南庄的紀錄。

永曆37(1683),明鄭戰敗降清,時為清康熙22年。隔年清政府設一府三縣,南庄地區歸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劃大甲溪以北為淡水廳,南庄地區屬之。乾隆26(1761),北台灣設「土牛溝」作為漢人開墾之界限。今南庄鄉全境位於土牛溝以東,故仍無漢人入墾。

嘉慶十餘年間(1805年-1814年),廣東嘉應州人黃祈英(又名斗乃)隻身渡台。初至斗換坪(今頭份市斗煥里),與原住民交易;其後受原住民之邀進入田尾(今南庄鄉田美村),娶原住民女子為妻,落居務農為生,為漢入開墾南庄地區之始。其後黃祈英邀請於臺中結識之張大滿、張細滿,一同移入南庄,亦娶原住民女為妻。三人合力開墾南庄,產業均分。

道光六年(1826),彰化地區閩粵械鬥,黃祈英等人乘機帶領原住民焚殺中港庄民。清政府為防範漢人入山與原住民合作起亂,遂於三灣設隘並派屯兵防守。道光十二年(1832),把總向仁鎰駐守三灣,招黃祈英二子黃允明、黃允連為社丁,並將都壢口沿岸(今南庄鄉田美村、獅山村)一帶給予二人備本建隘、開圳成田。隨後又派兵於屯營莊(今南庄鄉員林村屯營)成立一支屯,閩粵移民紛紛進入開墾。至道光十三、四年間(18331834),南庄街市集形成。

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廷改採「開山撫番」、增設府縣的政策。隔年,「淡新分治」,南庄地區改隸新成立的新竹縣。光緒七年(1881),福建巡撫岑毓英准林汝梅墾南庄荒埔,組織「金東合」墾號。林汝梅遂與黃允明合作開墾獅里興、獅頭驛一帶。因漢人移入日多,遂將三灣隘移駐南庄。

光緒13(1887),獅里興社土目日阿拐被立為獅里興社長,並獲六品軍功職銜。其時因樟樹多,遂有製腦業者進入採腦。光緒21(1895),台灣割讓予日本。

日治初期,南庄地區初隸臺北縣,一度拆分臺北縣而改隸新竹縣,不久新竹縣又被合併而仍隸臺北縣。直至明治34(1901)實行二十廳制,南庄地區改隸新竹廳南庄支廳,行政區劃才算穩定下來。

日治時期制訂規章許可製腦,並鼓勵日本人入山經營腦業。明治35(1902),日阿拐不滿日本製腦業者怠慢付工資且強奪祖傳土地,遂聯合泰雅族鹿場社及苗栗、新竹諸社,攻擊南庄支廳及各地隘勇監督所。日方派兵討伐月餘才告平定,史稱「南庄事件」。

大正九年(1920),廢除廳、支廳、區,改設州、郡、街庄,南庄地區改制為新竹州竹南郡南庄,並設立庄役場,下轄員林、大南埔、四灣、田尾、南庄、北獅里興6個大字,其下有4個小字。昭和20(1945),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時為民國34年。

民國35(1946),南庄改制為新竹縣竹南區南鄉,原竹南郡蕃地(範圍大約是南江村南側、蓬萊村以及東河村)沒有循其他蕃地改制為原住民鄉,而是併入南鄉,共設10個村。稍後再改名南庄鄉。民國39(1950)廢區,南庄鄉改隸新成立的苗栗縣,以迄於今。民國65(1976),風美村併入東河村,成為9個村。由於原住民人口與地區占南庄鄉不如漢人,因此南庄鄉沒有成為高山原住民鄉,但列為平地原住民鄉。

鄉內居民頗為多元,以客家人為最多,其次為原住民(賽夏族、泰雅族)、外省人及福佬人最少。全鄉均納入參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詳細行程(105/04/07)

南庒老街:位於南庒街上,當初委由日人規劃設計,因而將房舍建築成兩層樓木造日式建築,目前存留的建築仍存在於南庄街道上,觸目所及讓人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也興起一股濃厚的文化感。老街景點有洗水坑、桂花巷、南庒戲院,每逢例假日,南溪停車場總是車位難求,老街內更是人滿為患。

南庄郵便局:位於南庄街區內,已列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後方原有局長宿舍,因損壞嚴重,僅保留基座供後人認是日式建築的基礎配置。南庄郵便局創設於臺灣日治時期的明治33(1900),為三等郵便局,正式全名是「南庄郵便電信局」,但原有建築在昭和十年(1935)毀於地震,之後重建現存廳舍建築。

 

洗衫坑:位於南庄街區內的桂花巷尾---水汴頭,也就是俗稱的「洗衫坑」,水流充沛水質清澈,目前還是當地居民經常聚集洗衣的地點,居民利用灌溉水圳上鋪設十餘塊洗衣石板,一邊洗滌衣物、蔬果,一邊談天、閒話家常的「水汴頭」。

向天湖:位在南庄鄉東河村,海拔高約738公尺,幾百年前湖水很深,舊稱仰天湖,是賽夏族人聚居地。周圍遍植杉林、雜木、桂竹,綠意盎然,地勢較高,每逢冬春季節,經常霧氣深濃,白雲縹緲,天氣好時,遠山倒影清晰可見,極具靈秀之美,為一理想的森林浴場。

賽夏族民俗文化館:位於東山河村向天湖畔,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二年一次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一邊即為矮靈祭祭場,四週湖光山色環繞,景色秀麗。文物館為三層樓式建築,其中一樓為典藏空間及湖畔餐廳,二樓為入口大廳及主題展示館,三樓則規劃為行政辦公室及展示區、部落教室,全館外牆以象徵賽夏民居型式的竹編包覆,入口並豎立賽夏族圖騰柱,民族意象頗為強烈。

神仙谷:位於東河溪上游支流的風美溪、比林溪匯流處,奔流的溪水將整個河床刻劃出深刻的凹痕,強大溪水沖擊力造成岩盤間數十公尺的落差,而有流泉飛瀑的美麗景致,特殊地景長期以來是南庄鄉的招牌景點。電影「賽德克•巴萊」有兩場賽德克族人逃亡的場景就是在神仙谷拍攝。南庄大橋/左轉往東河村方向/過石壁、石門即可抵達。

巴巴坑道休閒礦場:位於位於南庄與三灣交界處(124 (三灣國中大門三叉路口左取加油站的124線續行)/4公里至12420.5公里處左轉/再走1公里右轉即達。), 屬於南庄鄉的邊沿轄區,這是一處完整保留了南庄早年礦業文化的休閒式礦場。除了提供合菜、套餐及各式飲品之外,還規劃了礦坑體驗解說及礦業文化館,提供一個旅遊南庄時的好去處。

獅頭山:位於12422公里處,全長約五公里餘,全山共有寺廟十一座,其中,座落獅頭山舊登山口在頭南公路邊,建有山門一座,上面橫鐫「獅頭山」三個金黃大字。這座古色古香的山門,建於1940,當時日人是為了慶祝日本皇族2600週年而建的,同時鋪設自山門至獅頭岩的石板路面。翌年,繼續鋪設至高仰亭。並再山門旁設置石燈(常夜燈)兩對、石柱兩支,石柱上鐫刻「曹洞宗獅頭山」及「勸化堂開善寺」用樣。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獅頭山行程]

加里山:是台灣北部中級的名山,全線植物林相豐富,就連稀有的紅豆杉都還可看到,舊有的伐木鐵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山頂四周氣勢磅礡,樂山空軍基地就在眼前,回頭望蓬萊仙山,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加里山行程]

哈堪尼山:位於往加里山另一條登山路上,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哈堪尼縱走加里山行程]

向天湖山、光天高山:向天湖山海拔1225公尺,台灣小百岳排名#032。光天高山海拔1123公尺,位於向天湖山右側。兩山可形成O形路線,繞一圈約二至三小時,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向天湖山&光天高山行程]

神桌山:海拔750公尺,山頂有顆編號4138號的三角點基石。

00:00 開車自南庒西溪過橋取左緩上產業道路。

00:15 神桌山登山口,有間百年土地公廟,可由此走登山小徑上去,也可續車行至上方的神桌山登山口。取步行出發。

00:15 神桌山登山口,之字型緩陡上,上稜遇三叉路取右續上。

00:25 神桌山。

神仙縱走:指由南庒鄉的神桌山沿稜線走到獅潭鄉的仙山之路線,是一條此地相當熱門的中級山路線,路程約8-10小時,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神仙縱走行程]

鹿場大山:海拔2,618M,又名樂山,台灣百名山#017,位於台灣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與泰安鄉梅園村交界處,為加里山山脈的最高峰,也是雪霸國家公園邊界上的一座高峰。山頂因改為部隊駐地,三角點基石已遺失,爬山最高點也僅止於部隊駐地的圍籬旁,沿線均在樹林下行走,無日晒亦很難有視野,但筆直的松林下行走卻又是另一種感官視覺效果,全線沿途路條很多,幾乎每20公尺就有一條,跟著路條走就不會迷路,但鹿山之後的山徑較無人行走,路跡也不明顯,必須有熟悉的嚮導帶隊才不致於迷路。 詳細資料請自行瀏覽[鹿場大山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