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區

楠梓區舊名「楠仔坑」(白話字:Lâm-a-khe)。中國福建省漳、泉兩地之先民於明鄭時期來此開墾,遷者日眾,不久形成一大村落,因溪畔遍植『楠木』和『梓木』,故名為「楠梓坑」。日治時期更改為『楠梓』,沿用迄今。但居民對於帶有鄉土味的「楠仔坑」,仍感到格外親切。說台灣話時仍常稱呼之。

當時(1661),此區隸屬萬年縣,駐兵分布為前、後、左、右、中五「衝鎮」,其中前為「前鋒」,後為「後勁」,左為「左營」,右為「右衝」(「右沖」、「右昌」),中為「中權」。右昌及後勁之地名則由地而來。

楠梓區位於壽山/半屏山西北麓,地勢大致平坦,有楠梓溪、典寶溪、後勁溪流經,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產業以工商業為主,中油在此設有高雄煉油總廠,經濟部也在此設立楠梓加工出口區,帶動本區經濟發展。先前因受地形阻隔,較無大型建設在此,但近年高雄市政府在此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建設,發展迅速前景可期。

目前楠梓區已成為高雄市的人口快速成長區,分以楠梓坑、右昌、後勁、翠屏四區為主的商業活動聚集區。過去楠梓因加工區的設立而得迅速發展,而後加工業衰退園內廠商大幅遷出,但近年得高雄市政府輔助重新打造及園內產業轉型,使加工區產業轉為科技發展且規劃楠梓第二園區,增加廠商進駐且就業機會增加,重新為楠梓帶來人口移入,也順勢帶動園區附近建案增量。

隨高雄捷運紅線通車、楠梓科學園區再造、後勁溪整治、中油煉油廠遷廠、橋頭新市鎮一帶造鎮及重劃等,使楠梓區成為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

詳細行程(104/08/27)

高雄都會公園:位於德民路24(楠梓路橋往橋頭方向續行約1公里。/臨近橋頭地方法院)是台灣第一座都會型公園,位於楠仔坑溪(又稱青埔溪)與後勁溪的交會點,原是臭氣薰天的高雄市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因鄰近高雄煉油總廠與仁大石化區,工業污染嚴重,設立都會公園主要是緩和大楠梓地區因石化工業污染嚴重所引起的抗爭以及垃圾場到期後的再利用。園區範圍以台糖青埔農場為主,面積約95公頃,分為入口區、動態活動區及森林植物區,目前仍繼續整建中。公園裏有大量的原生植物,提供許多動物最佳的棲息地與食物來源,可來此賞蝶、賞鳥等自然觀察。自從高雄捷運通車後,來公園的路更近了,在「都會公園站」4號出口出車站往西北方人行道(於大停車場西側)續行約300公尺,再過德民路左轉沿人行道西行約 200 公尺即可看到公園入口。

援中港生態濕地公園:位於援港路1(對面就是海軍第二代港預定地),北高雄後勁溪與高雄市界典寶溪之間(德中路與援中路交叉口),總面積29.41公頃,基地成東西長條狀,分成東西二區,西區環境類型以養殖漁塭與潮溝的紅樹林為主。高市府工務局對於公園範圍內稀有的紅樹林加以保留,並以復育紅樹林為海岸型自然濕地公園為開發構想。經高市府及臺灣濕地聯盟與其志工隊等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園區濕地生態已然成形,其中海茄苳自行繁衍,魚群點點,鷺鷥成群。此區現由「臺灣溼地聯盟」認養維護。

後勁溪自行車道:以後勁溪為主軸,串連高雄大學、高雄都會公園、援中港濕地等地區,經過整治後的後勁溪自行車道全長7.4公里,東起德惠橋,可到達都會公園,向西興中制水閘門止,可到軍區大排,眺望出海口風景,順遊高雄大學、援中港濕地,是自行車迷長征北高雄的最愛。

楊家古厝:位於區右昌街22341號,建於1882年是市定古蹟,楊家出過六個秀才,古厝為磚造清制官邸式建築,後院仍存科式練武時的"舉揚石",現址楊家子孫仍居住並開放供參觀(唯要注意不要干擾住家安寧)

楠梓碉堡公園:位於加昌路729巷與加宏路191巷交叉路口,面積不到1公頃。原為海軍陸戰隊城鎮戰訓練場,後遭廢棄。近年,周邊地區住商發展迅速,大量人口移入,已成為密集之社區型態;為使當地居民能有一休憩場所,遂於94年間結合了綠色廊道建設成一新興休憩地。附近居民,常於晨昏時分,攜家帶眷或三五好友至此運動暨話家常,言然已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社交處所。目前公園內的建物,主要已既有暨新建之碉堡設施為主,結合連結之地道壕溝構成;並以開放空間建構為展示暨演出場所,以期能帶動周邊文化暨商業活動。

綠色廊道:以碉堡公園為中心點,北接右昌森林公園,南接左營區的蓮池潭,是一條長條形綠帶,植滿老樹,行走其間,充滿綠意,加上兒童遊憩器材等運動設施的建立,這裡已成為附近居民一處休閒健行的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