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

秀水鄉原叫作「臭水」,因為從前此地墾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積水發臭的緣故。後因不雅而改為「秀水」。

此地在清朝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之後漢人自泉州、南安、晉江、漳州等地遷入開拓,逐漸形成部落,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下崙等六庄,因原係馬芝鄰原住民所居,故總稱馬芝堡,屬彰化縣轄,日據初期隸屬台中縣彰化支廳,台灣光復後,改稱秀水鄉隸屬台中縣,民國39年縣市行政區調整,歸屬彰化縣至今。

秀水鄉位於彰化往鹿港的中間(142線彰鹿路),鄉內無大型工廠,是一個典型農村,鄉內除益源古厝外,並無特別突出之景觀點,或者其光彩已被鄰近的彰化市及鹿港鎮所取代了吧!

詳細行程(103/08/11)

益源古厝:位於馬興村(142線彰鹿路6.65k處轉進(路口有益源古厝藝象及SEVEN)),是彰化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宅第。其規模僅次於板橋林宅與霧峰林宅,為台灣三大古厝。內政部已列為「二級古蹟」保護,益源古厝主人陳姓家族「開台祖」為陳武,福建省同安縣廈門23都吳豪保官都社人,1792年因族繁人眾謀生不易,遂渡海來台傭工。傳至第三代,陸續考中秀才,陳培松更以弱冠之齡一舉中式文舉,將陳家門第大大向上提升。總計陳家前三世共十六位男丁中,扣除夭折二位,不祿一位,餘十三人中僅一位沒有功名。功名之盛以當時邑治下約略同期渡台發展的家族來說恐無出其右。大厝所需杉木、磚石瓦片等建材均從大陸泉州運抵鹿港上岸後,再以牛車運送過來。主體占地約3000餘坪,全盛時期,四周均環繞以荊竹、水池,外埕東南、後園西北側並置有兩座銃樓(已塌),以資防禦。並據說宅前有「七重廣場、七重荊竹」,規模相當巨大。大厝主體建築為三進三落雙護龍之格局。大厝本體計約有 66 間房間,若加上外伸護龍 (益順堂、家堔宅、家泰宅) 及附屬建物 (傳鏞宅、傳訓宅、小三合院…),則房間總數將近有 100 間之譜。俗謂益源大厝規模為「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但顯然實際規模超出甚多。除此之外,宅內尚存有多幅台灣先賢畫家王席聘、王蘭生、柯煥章等水墨彩繪書畫作品,相當珍貴。陳宅整體結構之嚴謹、格局之完整、氣勢之雄偉,在在都顯示出豪門大戶的氣派。1037-12月古厝維修期間不對外開放。

幸福夫妻樹:位於益源古厝大門前,是兩棵百年老榕樹相依偎而長而被 冠名,旁有彩繪、土堡及古時留存的支柱,這裡以前應是一處重要的地方吧!

綠色隧道:位於142線(彰鹿路)6.65k(路口有益源古厝藝象及SEVEN),轉進後即可看到成排的 小葉欖仁樹,樹葉翠綠茂盛,剛好遮擋了陽光,隧道天成。

龍騰公園:走完綠色隧道在漂亮的彩色橋樑前左轉沿溪而行不久就到達公園,占地3甲的公園入口有二座盤龍,園區是新設完成,沒有大樹,但景觀大多以水為主,足得參觀。

秀水公園:位於復新街,鄉立幼稚園旁,是秀水鄉最老的公園,占地雖不大,但老樹多多,步道環繞公園,是居民晨昏運動的路線。

馬鳴山:位於明山街,是一個農村部落,並没有山或較平地為高的丘陵,僅在村中的 天龍宮後方有數棵老樹供居民乘涼。

三角點基石:

馬鳴山:標高10公尺,有顆編號1161號的二等三角點基石。

142線(彰鹿路)往彰化方向行,至約7.5K處左轉明山街,行約400公尺停車,電桿為「青埔高幹9」號。

取右側花徑走約60公尺,即可見到基石,右側有間小有應廟存放骨灰甕。

彰化山寮:標高11公尺,有顆編號285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142線(彰鹿路)往彰化方向行,於7.7 K紅綠燈處右轉瓦瑤街,約30公尺停車,基石位在瓦瑤街188號宅內,門口鐵門若鎖著,可由一旁172巷進入。

     據資料顯示,屋主為黃先生,基石在屋內,因没看到主人,未摸點就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