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鹽鄉

埔鹽鄉未開發前是滿目荒野的草原地,早期為平埔族「巴布薩族」馬芝遴社的居住地區,漢人在清朝時期始由福建泉州來到此拓墾,只見當時地面被耐鹽分植物「蒲鹽菁」所覆蓋,冬天時寒冷且乾燥,鹽分隨著水分上升至地面,呈現遍野白茫茫的獨特景象,因此將地名取為「埔鹽」.

埔鹽為台灣重要蔬菜產地,素有「蔬菜的故鄉」之美譽;加上糯米的生產也屬大宗,因此也有「糯米原鄉」之稱。全鄉面積為38.6081平方公里,耕地佔總面積八成以上,係以農業為最主要經濟型態的農村。

埔鹽的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因此生產的農作物品質相當好,在市場上獲得極高評價。來到埔鹽,除了可以享受藍天綠地美不勝收的自然美景,近年來在居民的努力之下,休閒農業的推廣已逐漸萌芽,賦予觀光價值,不但提高農民收益,更帶動埔鹽整體發展。來此深度之旅,休閒農場、古厝、寺廟、美食,都能有一個快樂的假期!

詳細行程(103/11/01)

糯米風味坊:位於中正路120號;埔鹽鄉糯米風味坊原為台糖公司溪湖糖廠之溪湖原料站,也是埔鹽五分車站,座落於中華路、中正路及舊鐵道廢線路基的交會點。公所利用舊倉庫改造,保留了昔日米糠、竹片糊成特殊的牆面結構,裡頭裝置陳年的煤油燈燈座,早年臼米的石舂臼,以及風鼓車等,都隱隱散發出穀倉悠久歷史的風味。

埔鹽鄉入口意象:在中正路上一個小道路交叉點(糯米文化風味坊旁),有著一小塊三角綠地,裡面豎立了埔鹽鄉的標誌石雕,醒目美觀的 Logo標誌,搭配青翠綠地,映入眼簾讓人感到相當舒適。

 

西湖柳堤春曉:西湖村是全鄉人口最多、也是人文氣息濃郁的村莊,致力於社區營造不遺餘力,水門花園、台灣花園、西福虹橋、西福宮和福祿壽十全花園,加上河岸垂柳搖曳生姿,彩繪了一幅「柳堤春曉」的美麗景致。鱉造形的社區觀光點營造,曾獲行政院農村營造獎項。

竹頭角桂蘭香:位於大有村(15314.3K),原名「竹頭角」,開發甚早,古宅甚多,其中以陳家古厝保存最為完整,雕樑畫棟,巧奪天工,中庭兩株桂花,高大茂盛,花香四溢,已成為社區營造的重要據點和資產;而在「再現翠綠『竹頭角』」社區營造計畫中,以「藍天綠地」為主軸,建造「社區翠綠健康公園」、「築巢書院」、「文藝藝廊」,再加上「益林蘭園」的休閒觀光功能,真是「竹頭角桂蘭香」,是深具魅力的休閒園區。

這裡的稻子很特殊,水稻吃的水都要加竹炭,產出的稻米稱之為「金碳稻」。

永樂草地學堂:位於永樂社區福利園區後方,以「親境、里仁、永樂春。」為主題從事社區營造建設,曾獲選為全國第一名的社區。開台灣社區營造先河的「草地學堂」(農村文化產業學堂)更是一座外觀簡樸卻極富鄉村野趣的社區集會、交流、研習教育中心,更強化農村「產業文化」與「文化產業」的相結合,是埔鹽鄉最具代表性的魅力景點。

東螺溪慈母情:河川是人民的生命,「埔鹽之溪」—「東螺溪(舊濁水溪)」正是「埔鹽生命之母」,她是孕育埔鹽鄉眾民之源,長約四、二公里的埔鹽段水道,樹木蒼鬱,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水草鮮美,鷗鳥翔集;而太平、天盛、石埤三座橋樑橫亙兩岸,和粼粼水波互為輝映,再加上一望無垠的農田、水稻、竹林分佈其間,郁郁菁菁、欣欣向榮,景色令人神怡,孕育了埔鹽鄉豐富的風土人情,也成為「埔鹽鄉自行車車道」的終點和「石埤環保景觀公園」的所在;再加上舊濁水溪的「生態工法」遠近聞名,而當地社區居民參與活絡,人文景觀多采多姿,是埔鹽鄉最具特色的地方。

舊濁水溪體驗之旅:騎乘著腳踏車,是遊覽舊濁水溪最愜意的方式。東螺溪,也就是舊濁水溪,在昔日是掌握著兩岸經濟脈動的主要河流,沿溪規劃出一條長達30多公里的自行車步道是新興的旅遊路線。舊濁水溪自行車道沿途經過九個鄉鎮,而埔鹽段為其重點路段之一。

虹橋映波:位於西湖村瓦磘排水上的虹橋,以其鮮豔亮麗的身影,搭配堤岸的仿木欄杆,映照在水面上,構築優雅景緻。

三角點基石:

浸水:標高20公尺,有顆一等三角點基石。

135縣道(員鹿路)里程13.8K處紅綠燈轉接135甲縣道往王功溪湖方向,續行至6.5k(與福樂鄉交界處)抵太平親子公園停車。

進公園直走50公尺見排列整齊的公墓區,基點位在公墓左前方往追思堂的中間,有座高約2公尺圓形磁磚水泥台上方就是基石所在。

或自埔鹽鄉公所前,行約一公里在天盛社區前的大蕃薯藝象前左轉進追思堂,基石就位於右側墓區的2公尺圓形磁磚水泥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