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頭鄉

埤頭鄉地名源於清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於此,當初農田在沖積扇上因此灌溉不易,故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以供農田灌溉之用,因為本鄉就建在大埤之頭,故稱為埤頭。另據史料記載清代早期遍地荒野,而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曾居住本鄉如番仔埔等地,後因閩、客逐漸來台落腳墾荒而有漸有聚落形成。 

詳細行程(103/12/22)

中興糓堡稻米博物館介紹:位於彰水路二段526(國道1號下北斗交流道/左轉斗苑東路(150縣道)/左轉東環路二段(19)/左轉彰水路二段(145縣道)->即可抵達):這是埤頭鄉農會專門用來典藏、探索、玩樂、採買任何與「米」相關的地方。團體前來需先預約。

合興宮:位於合興村斗苑西路329(150線戶政事務所旁),擁有近三百年的史蹟,廟堂結構莊嚴堂皇,外貌華麗雄偉,屬於中國傳統式的廟宇建築,飛簷、石柱、琉璃雕飾、彩繪…美不勝收,值得來訪遊客細細品味;此外目前廟中收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砲彈,見證了「合興宮的媽祖會接炮彈」的歷史傳說,更增添媽祖的傳奇與神秘!

百寶村:位於150/16K(斗苑西路92),是埤頭鄉農會以閒置倉庫改建的一處文創觀光景點,展示有各類玩偶、地方美食及牆壁繪畫等。

西王抗清古戰場:位於合興村健安街旁,距離斗苑路約50公尺處,該址矗立一座古砲,記述著一段重要的歷史往事-小埔心(即是現在的合興村)啞巴弄抗清的史事:清同治二年(1861),台中戴潮春起義抗清,啞巴弄(陳弄)揭竿響應。號稱「西王」,一開始聲勢浩大,戰無不克,唯在嘉義戰役受挫退回此地重整,1863年清軍強功陳弄陣營,戰況慘烈,陳弄陣亡,二千多戶居民的村落被清軍連燒三天三夜,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僅餘七、八十戶,由這次的戰役,足以讓埤頭鄉民自豪,如今古戰場僅餘古砲一座,讓到訪遊客一發思古之幽情!

十三甲休憩園鳳年亭:位於永豐村東西路上(永豐村240號民宅前),佔地約二百坪,原是來自台南的埤頭大地主吳鳳年先生後代子孫所提閒置土地,經由社區居民自發運用回收資源再利用,以廢棄的木材、輪胎等,搭配竹子所搭建的一座涼亭,屋頂是社區農民收割後的稻草,園區中也設置了一條健康步道,再運用酒甕作為圍牆裝飾,完成了一座社區居民可以健身、休憩或散步的休閒公園,遊客來此造訪可以一邊欣賞農村淳樸景色,也可在村內看到數座頗具規摩的鄉間老屋。 按:取名十三甲係指漢人於二百多年前來此開墾共十三甲,因而取名十三甲庒。

新庄水塘:位於新庄村的光華路濟安宮前,由由該社區居民共同營造整理的社區造景,水塘四周以綠色植栽予以綠美化,另安置一輛向陸軍總部申請撥贈的退役M41戰車,池邊佈置有休憩石桌椅,閒時釣魚享受午後的寧靜。

芙朝社區:位於新庄村旁的芙朝社區,該村發展恊會為增進社區綠美化的優質環境,並提昇居民的休憩文化,極力於環境之美化,曾連獲二年全國環境衛生競賽第一名,品字池中不僅有黃色小鴨,池畔也設有水牛雕塑及老樹林供遊憩休閒。

三角點基石:

埤頭:標高27公尺,三等三角點264號基石。

19省道21.5K十字路口,進十號路(埤頭路)(路口有SEVEN),行約1.1K叉路口(埔興高幹65),取左續行200公尺停車(埔興高幹57)

右側有抽水設施,沿著稻田與菜園交界的田埂行約85公尺,基石於田埂上,明顯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