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
鹿港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1.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海口草埔,因此命名為「鹿仔港」。2.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平埔族 Rokau-an 一語的轉譯(閩南語發音)。3.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4.昔為米糧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據學者的研究推論,以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
清領時期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有名詞流傳,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米市街」,今名「美市街」,可知鹿港為米穀集散地之事不假。
台灣素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台北萬華)」之說,可見鹿港之前於台灣有過輝煌的時期。鹿港是台灣中部的一個古鎮,文風鼎盛,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化資產,擁有三大古蹟、八景、十二勝。臨近的彰濱工業區更有台灣玻璃館、白蘭氐雞精及緞帶王觀光工廠提供免費的展覽館供參觀,讓遊客參觀古鎮的同時又可吸收較新的常識,是足得專程來此一遊的鄉鎮。鹿港鎮的公務人員相當盡心,各景觀點都有指標指引,再加上詳盡的導覽小冊子,第一次前來也可找到全部的景點,更可發錢坐電動三輪車,每一個車伕就是導覽員,本行程採進鹿港第一座古蹟文武廟開始採扇形尋禮至最遠處的天后宮。
詳細行程(103/08/12)
文武廟:位於青雲路2號(142線1K處),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三個體組成,故統稱為『文武廟』。文祠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武廟主祀關聖帝君。文開書院建築主祀為朱子(朱熹),是為了紀念明太僕沈文開(名文光),在開台初期首開風氣設教,對於台灣教育工作貢頗大,因此命名文開書院。
地藏王廟:文開書院門口行約百公尺,即可見到。主祀地藏王菩薩。地藏王廟為一座外觀簡樸而不失莊嚴的廟宇,以中軸中心左右對稱的建築格式,主體構造為抬樑式與穿斗式的形式,三川殿採用燕尾翹起式屋簷,正殿屋頂則為一條龍式,是歷史悠久的古蹟廟宇。廟前有棵縣府列管的老樹,參觀時見廟方正分裝中元普渡供品給需要的人,相當有愛心。
金門館:又稱為浯江館,位於金門街54號,是由金門駐台的水師與移民初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不僅是廟宇也是金門同鄉會館。
龍山寺:位於金門街81號,乾隆51年建,號稱台灣紫禁城。格局宏偉典雅結構精緻。共有四進三院,自外而內分別有山門、三川殿.正殿和後殿,其間依序有前、中、後三庭居間區隔,優美獨特的戲亭是寺內最具特色的一項建築。縣府列管的二棵超過二百年的老樹,分立寺天井旁。
楊橋公園:位於 富安宮福德宮處(復興南路與文化路交叉路口),楊橋原名為利濟僑,由彰化知縣楊桂森於清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所建,百姓為感念政績將利濟橋也稱為楊公橋。楊公橋的地理位置在於鹿港與南台灣的要道上,為許多民眾來往各地的必經之路,「楊橋踏月」是鹿港的八景之一,明月倒映溪水上,吸引眾多民眾於橋上觀望美景。
九曲巷:鹿港有著許多的九曲巷,而其中又以「金盛巷」最為著名,因「金盛巷」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也是曲折特色最為明顯的九曲巷。鹿港早期以商船貿易為主,許多據點則建在海岸與河口的碼頭附近,冷冽的海風毫無遮蔽的直吹,尤其中秋過後的秋冬之際,強勁的東北季風造成諸多的不便,於是將巷弄建成T型交叉路口與曲折迂迴的模樣,可有效的阻隔強風的吹襲。
興安宮:位於興化64號(可由142線0.5K處的阿振肉包旁小巷進入),創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為鹿港最古早的媽祖廟,為最早移民至鹿港的福建興化人所建,是具有祭祀與同鄉會館功能的人群廟。廟內收藏多塊年代久遠的古匾與石碑,而清代初期的軟身媽祖以及「開臺興安宮全貌」的彩繪古圖則為興安宮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主祠軟身媽祖。
十宜樓:位於金盛巷內,又稱「跑馬廊」,呈十字交叉,故稱十宜樓,是清朝布政史陳祈之居所,因陳祈經常邀約鹿港許多文人雅士在十宜樓上聚會,故此地是昔日騷人墨客品茗、賞月、飲酒、吟詩的地。
意樓:從金盛巷內十宜樓再往前走,過一馬路,便可見一大宅院。意樓是鹿港慶昌古厝的一處閣樓,閣樓旁還有一棵楊桃樹,據說居住於閣樓中的女子為尹娘,其丈夫為求功名,在新婚不久後便前往赴試,並在閣樓旁種植楊桃樹,囑咐尹娘:「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只是這一赴試便音訊全無,尹娘仍在閣樓裡等待遲遲未歸的丈夫,最後抑鬱而終。故事中尹娘倚窗等待的窗戶為圓形,象徵著圓滿的意思,木窗紋路則由代表「福」的葫蘆以及「錢財」的古錢組成,相當具有典雅的氣息。
甕牆:位於中山路和興派出所旁的巷弄中,前進約三十公尺後,仰望左上方,即可看到。有著以120個酒甕所堆砌而成的甕牆,為目前遺留下最龐大的甕牆古蹟。早期富貴人家將空的酒甕當做建材,不僅可物盡其用,還提升圍牆裝飾的美觀程度。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館前路,日治時代,辜顯榮於台北創立「大和行」,從事鹽田的開闢,食鹽及樟腦買賣等事業,當時與高雄陳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名列為台灣五大家族之ㄧ。大正8年(1919)辜顯榮於鹿港家鄉興建宅邸。鹿港民俗文物館為「混合風格」的建築,洋樓外觀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柱式,馬薩爾屋頂造型與兩旁的鐘樓,外牆牆面貼以昂貴的磁磚,西洋柱式則以洗石子的方式,呈現立體感,是日治時期鹿港最精緻的豪宅建築。
丁家古厝:位於民俗文物館旁(正門位於中山路132號),1825年丁家祖先自泉州渡海來台,創立恊源號,1880年,丁家六房二十世祖壽泉(醴澄)公,賜進士出身,同知銜,誥封廣東即用知縣。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新協源」亦稱「進士宅」。丁進士宅興建於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載運花崗石板、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迄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隘門:位於中山路與民權路口反車站方向走(142線/0K十字路口SEVEN進入),行10公尺右轉進巷子即是,不久即見巷中有一狀似牌坊的磚造建築物,其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這也是鹿港眾多隘門之中,碩果僅存的一個。鹿港因早期經濟繁榮,常有強盜至此掠奪財物,因此建有許多保衛性的隘門,但現在位在後車巷中的隘門是目前鹿港僅存的一座,這座隘門曾於民國六十八年時因不堪歲月侵蝕而倒塌,現今則已修復,隘門為牌樓式建築,後車巷隘門建於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上頭題有「門迎後車」四字。隘門的功能為劃分勢力範圍,凡只要發生械鬥,只要進到自家隘門之後,對方即不能進入,亦不得再追趕,這也就是「怙惡不過隘門」的意義。隘門因主要功用共分為境界隘門、柵欄隘門、巷道隘門以及聚落隘門。
鹿港古市街:指瑤林街與埔頭街(隘門附近),民國75年時列為古蹟保存區,是台灣第一個評定古蹟保存區的古市街。古市街上多為傳統的閩南式建築,地上鋪設了紅磚地板,紅磚建築的門前掛著驅邪的艾草,相當具有古樸風華。有許多傳統工藝的藝術家長駐於此,包括木雕、童玩以及字畫等,老街中不僅有古早的回憶,也有許多販賣新興商品的店家進駐。
半邊井:位於瑤林街12號,於一家題有「三槐挺秀」的宅院外。其實半邊井並不是只有半邊,而是以一道牆將水井隔成兩邊,一邊於門外,另一邊則是在自家內,這是基於早期民眾擁有濃厚的人情味,將半邊的水井口建於外面,供無足夠能力鑿井的民眾也可以到此取水使用,十足體現敦親睦鄰的精神。現今半邊井已經以土填起,無法取水,但依舊是鹿港著名的景點之一。
摸乳巷:位於菜園路38號旁的巷弄內,或者從三民路238巷進入後左轉,因為此巷弄相當狹窄,最窄的部份甚至不到七十公分,若有兩人欲同時通過必會有肢體上的碰觸,因此有了許多逗趣的名稱,像是「君子巷」、「護胸巷」以及最出名的「摸乳巷」。而「摸乳巷」還有另一個由來,因古時人們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大多希望能夠生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摸乳巷道狹長,有如夜夢般冗長,於是稱為「夢麟巷」,又因「夢麟巷」與「摸乳巷」台語諧音聽起來相像,時間一久便稱為「摸乳巷」。
鹿港公會堂:位於埔頭街72號。日治時期昭和三年(1928年)興建,堂內為兩層,樓上16坪,地面119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公會堂改稱「中山堂」,為鹿港鎮公所所有,曾做為中國國民黨鹿港區黨部辦公室及老人會館使用。現為鹿港藝文館使用。
桂花巷藝術村:位於公會堂附近的日式宿舍區,全彰化縣絕無僅有、又深具特色的桂花巷藝術村,自2010年5月開辦第一屆藝術家進駐後,帶動了到鹿港旅遊的遊客也能欣賞體會工藝之美的觀光風潮。進駐的藝術家包括木雕、木細作、傳統女紅、獅頭、紙雕等。由日式宿舍群改建而成的木板屋,建築形式相當多樣化,木造房舍及紅磚屋,水泥建築都可見到。
鹿港教會:位於復興路69號,在廟宇林立的鹿港鎮,教會能在此播道傳揚實屬不易。所以此間教會積極的投入社區關懷行列,讓居民從參與接觸中達到其宣揚的目的。
敬義園碑:位於鹿港教會前的圖書館廣場上,敬義園創立於清乾隆42年(1777年),由浙江紹興魏子鳴與鹿仔港巡檢王坦捐倡,得士紳林振嵩和泉廈二郊鳩資所設的民間機構,敬義園不但有條規,公選地方有志之士專責其事,而且稟官存冊,主要工作是:闢義塚、施棺木、掩骸骨、祭孤魂、拾字紙、修橋樑、平道路、濟貧病、救水火。敬義園由民間創立與當今「基金會」的成立頗有相同之處。昭和11年,將敬義園遺產與博濟社及助成會合併,並改名為「義濟會」。鹿港義濟會於烏漁寮古渡頭(今洛津國小前,中山公園內)立一敬義園紀念碑為記。
天后宮:位於中山路430號,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施琅奉湄洲媽祖寶像來台,雍正三年建廟奉祀,廟宇莊嚴,壁畫詩題石刻雕精細雅緻,堪為寶島工藝寶庫。龍山寺歷史悠久,經過多次的局部與整體的修建,公認為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有許多工藝精湛的雕刻與繪畫以及精細結構的藻井等,並且擁有許多古匾與修築石碑記,為國家一級古蹟。
生態環保公園:位在鹿港消防隊前,佔地不大,卻廣植許多花草樹木,環境非常優美,常有許多民眾於早晨與傍晚到此運動散步,是休閒放鬆的好去處。
縉陽織帶文化園區:位於鹿工路15號 (彰濱工業區鹿港區),包含「編織體驗區」、「穿紗體驗區」、「織造體驗區」、「探索繽紛隧道」及「影片欣賞」等,另外並有DIY教學課程可發揮想像創新的空間,精美成品展示可供選購,體驗一趟結合知織、感性、繽紛、飄逸之旅。
台灣玻璃館:位於鎮鹿工南四路30號,個人免預約即可到館參觀,20人以上於3日前完成預約,可享專人導覽服務!除了展示玻璃藝品,並以「四面亮、八方驚奇」的創意呈現於大眾眼前。館內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參觀者能與玻璃有「零距離的另類接觸」。
玻璃迷宮
白蘭氏健康博物館:位於彰濱工業區鹿工路18號,為台灣第一座以健康為主體的博物館。館內主要分為「歷史區」、「品牌區」、「健康社區」、「全方位保健站」和「空中走廊-工廠參觀」等五區。
三角點基石:
崙尾庄:標高8公尺,有顆編號36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台17線北上29K路口左轉福崙巷(路口有福崙社區歡迎藝象)/車行1K抵福崙社區,見右方有座涼亭,右進崙尾福德正神停車場停車。
基石就在停車場左側電桿方向的圍牆內(私人果園),圍牆有路條指示,需翻越白色圍牆。基石於右側圍牆底的轉角處,緊靠圍牆應已位移。
海埔厝:標高4公尺,有顆編號216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台17線32.5K(海埔國小人行陸橋前)左轉小巷,<鹿草路二段817巷&海慶宮>指示牌,稍行經過海慶宮續行100公尺的十字路口,取左續行70公尺到三叉路口停車。基石在左側農田土堆中(距路約15公尺)。
房厝:標高11公尺,287號三等三角點。
142線西行於3.2 K處取左,巷口有「綺香製香廠」招牌及嘉里大榮物流,行約1公里穿越大馬路,續取直行再行約700公尺的岔路(慶東58X15桿)左轉約30公尺行經別墅後於「保安宮」停車,基點在謝厝巷3-3號別墅內圍牆邊。因值午休時間,不好意思打擾李姓屋主,看看就離開。